洲际导弹自述
朱毅麟
1957年8月,我在苏联出世。消息传开,曾经使全世界为之轰动,因为我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战略武器。从此以后,我就成了超级大国军备竞赛场上的第一号种子选手。
我们导弹大家庭中有许多成员。按起飞位置和攻击对象可分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空对地等,按飞行方式可分为弹道式和巡航式,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我是属于地对地、弹道式、射程超过一万公里的洲际导弹。
我们导弹和炮弹虽然名字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不仅外形尺寸比炮弹大得多,而且内部构造的复杂程度也远非炮弹所能比拟。
我锥形的脑袋里装的是核弹,人称弹头。接近目标时,弹头同身体分离,冲向并炸毁目标。身体呈细长圆柱形,由发动机、制导系统和弹体结构三部分组成。有时弹体末端还有几片尾翼,在飞行时起稳定作用。
发动机使我能在空中一边飞行,一边加速,越飞越快。我自己带有氧化剂,能保证发动机在真空中也可以燃烧工作,直到推进剂(燃料和氧化剂)烧完为止。
制导系统是我的大脑和神经中枢,它指挥我沿着规定的路线飞向目标。弹体结构把身体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
当我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时,人们叫我液体导弹。当我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时,人们叫我固体导弹。固体导弹的尺寸和重量都比液体导弹小。
打起仗来要分秒必争,时间就是胜利。液体导弹在临发射前要加注推进剂,容易贻误战机,所以,原有的液体导弹都纷纷复员、转业,去做发射人造卫星的运载工具,而留在部队和新参军的全都是固体导弹。
无论就身高、体重、射程和威力而言,我们“洲际”这一分支在导弹家族中都是首屈一指的。我身高有二三十米,胸围三到五米,使用液体发动机时体重一百多吨,使用固体发动机时体重二三十吨。
弹头的重量一般在一吨左右。爆炸的威力有的相当于一百万吨梯恩梯炸药,有的相当于几十万吨。
我有飞得快、爬得高、打得准的绝技,具有强大的威慑力量。我的最大飞行速度在每秒七公里以上,一万公里的路程,半个小时就飞完,即使对方的预警雷达网在飞行中途发现我,立即准备防御或反击,也已经是临阵磨枪,措手不及了。在万里征程中,我大部分时间飞行在几百公里高的外层空间,那里没有空气,可以通行无阻,高速前进,任何常规防空武器,对于我也只能作高不可攀、鞭长莫及的望“空”兴叹。在制导系统指引下,“我行我素',外界干扰对我不起作用,飞行一万多公里,弹头命中目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公里,甚至只有二百米。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我那高大的身体会在地面上映出一条细长的影子,侦察卫星在天上一眼就能识破我的真面目。为了保护我免遭对方“先发制人”的打击,六十年代初,人们把我从地面转移到地下,藏在发射井里,整装待命,伺机出击。随着卫星侦察设备的不断改进,从卫星拍摄的照片上可以发现地下发射井的位置,于是地下井也不安全了。人们又想出了“机动发射”的新招,把我装在车辆上转来转去,迷惑对方。
俗话说,“一物降一物”,“有矛必有盾”。虽然我很厉害,但在预警雷达网和导弹预警卫星的监视下,我也不敢轻举妄动。另外还有专门用来打我的反弹道导弹,更是我的冤家对头。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的本领也在不断提高。70年代,人们赋予我“分头术”,在快接近攻击目标时,我摇身一变,变出好几个子弹头,叫对方的预警雷达和反弹道雷达真假难分,防不胜防。几个子弹头能分别沿着不同的路线去打击多个目标,在总的爆炸当量相等的情况下,多弹头摧毁目标的效果比单弹头大好几倍。最多时我可以带上八到十个子弹头。这就叫做“分导式多弹头”。
“分导式多弹头”大大提高了我的使用价值,一个能顶几个用。这样一来,苏、美两家在“限制战略武器协议”中关于洲际导弹数目规定的条款就成了一纸空文。协议中规定:美国不许超过1054枚,苏联不得多于1618枚。实际上,在配上了多弹头以后,双方有效的攻击能力都翻了几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