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再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由于受“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论断的影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尚可被人们所理解,但对于“人文性”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随着社会上对人文一词的大量使用,使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是扑朔迷离,如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宣传口号就是:“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人们经常会说“我们缺少人文关怀。”那么什么是“人文”呢?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作何理解呢?

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再思考

《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文”的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因为文化现象的种类繁多,如果从这个大而化的定义来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就难以把握。语文学科当然包含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但两者并不等同。“人文”源于《易经》中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其实并不是指“文章”,按司马光的解释是为“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非今之所谓文也”,可见古时的“人文”,不仅仅指“文章”之事,还包涵有“礼”、“乐”的内容。

英文的“人文”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Humanity 在西方也可以解释为Th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the classics),它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学和语言为基础,在《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中解释为:“人类、人性、人情、人道、仁爱”。分析这几个义项不难发现,“人文”的词源其实是从人之所以为人的角度来探讨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文”同人格、个性、价值、尊严以及态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人文奥运”的实质其实是体现人类的自我和谐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人类与社会其他要素的和谐发展。

通过对“人文”的词源考证不难发现,我们在使用“人文”一词含义比较模糊,它有时指“人文主义”(humanism);有时指“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有时又泛指“人文学科”(the humanities)。语文教学中存在有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误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一: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文学教育之中

文学作品通过主题的阐释,情操的陶冶,审美的体验,充分地体现了对人精神世界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在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围绕“语文”学科的定义的论争,我们可知文学教育不能完全取代语文教育,如果因此而放弃或淡化语言教学,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此结果必然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有悖于语文学科的性质。最近听了一些公开课、展示课,阅读教学讲授文学作品的占了大多数,也许这些教师认为只有文学课才能体现“人文性”。另外,在教材的处理上,许多教师对一些应用性文体往往是一带而过,觉得没有必要在这个上面下工夫。其实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中沉淀有大量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以语言教学为例,汉语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词汇不断丰富,表意更为准确,不断吸纳外民族语言的精髓,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历久而弥新,显示了强大的生命活力,通过语言的学习自然而然会生发一种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体验其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在汉字教学中,汉字线条的流畅,造型的独特,书写的顺序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认知特点和精神追求。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申小龙说:“历史悠久的语言都凝聚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思想、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教师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去挖掘其人文性,把人文教育贯穿于语文教育的全过程。

误区二: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而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常听人说新课标把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这种表述清楚地表达出人们有意地割裂语文学科性质之间的关系。体现“人文性”就是抓住作品条分缕析,阐释其微言大义,到头来把凭借的语言忘得一干而净。而真正的语文教育就应把语言作为一个依托,作为一个平台,人文性是建立在工具性的基础上的,可以说工具性体现人文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作品的学习,更自觉地去感知语言、领悟语言、审视语言,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可以说人文性彰显了工具性。吕叔湘先生曾说:“说到底,语言本质上是一门人文科学,它也跟别的人文科学一样,可以尽量利用技术科学的帮助进行它的工作,但它自身不会变成一门技术科学。”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身是一对交织的概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误区三:重“知识、能力培养”,轻“人格塑造”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影响,重视背诵、练习,而轻体味、涵咏,重视对知识的挖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存在。钱理群教授一直倡导的“立人”的教育,就是通过语文教育为青年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反思大学生硫酸伤熊,挖猫眼取乐,以至于泯灭人性,沦落为杀人的恶魔,这也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而是一种严重的人文精神的缺失。学校教育中只有“才”的培养,而不见“人”的教育,这直接导致了人们情感的疏远和冷漠。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多地应表现出一种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和人格教育。在人文教育中给学生更多地理解、帮助、关爱、信心、信任,体现一种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陶冶。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