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定 林①
[宋]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维轨迹】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显然是在考表达技巧,那么这两句中最引人注意的便是“宿”和“寻”两个动词,从这两个词的角度不难得出拟人手法 来。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从而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思维轨迹】至于“悲虫”也会有“好音”,完全是因为作者受到打击之后,身心俱疲,需要找一个清幽的环境来休养身心,而定林寺恰是理想的所在。所以作者说“真乐”是无处不寄。由于诗人达到了这样一种思想境界,所以连悲鸣的虫声也感到悦耳动听了,虫鸣之声无所谓悲与不悲,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悲欢之情,在于人心。
【参考答案】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