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 马说 | 总课时 | 2 课时 | |||||
学校 | 教者 | 年级 | 八年 | 学科 | 语文 | |||
设计来源 | 教学时间 | |||||||
教材分析 |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 |||||||
学情分析 | 这篇课文与前面的两篇文言散文相比,语言较简单,所以学生应该不难理解;在《马说》中,韩愈以良马谓英雄,写知遇之难,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应该加强学生对此的理解。 | |||||||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 |||||||
重点 |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 |||||||
难点 |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古今异义词。 | |||||||
课前准备 |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