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课文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富有启迪意义。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逐渐深入探究。2. 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导向深入探究。3. 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陶先生的神情、动作、说话的口吻等,感受陶先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之情,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4. 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简要教学思路]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1.“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板书:蜻蜓 2.同学们喜欢蜻蜓吗?有一群小朋友也很喜欢蜻蜓,有一天,他们捉到了一只蜻蜓,可最后,他们却把它给放了。把板书补充完整。 3.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要提出来? 4.学生质疑。
二、自学课文,理请脉络。
三、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 这些孩子捉到了几只蜻蜓? 2.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把它放飞了? 3. 陶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 4. 如果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为什么?
四、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 组织课堂讨论 ① 陶先生看到一群孩子捉蜻蜓,有没有马上叫他们放了?为什么没有马上让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如果马上叫他们放了蜻蜓,孩子们会怎么想?怎么做?他们会放吗? ② 讨论上面的问题,可以联系教过的第18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把爸爸和陶先生作一下比较,同样是要让别人放掉某样东西,谈谈两人的做法相同吗? ③ 最后孩子们为什么会乐意放飞蜻蜓呢?主要是以下几点: A、 陶先生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方法巧妙。 ⑴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开始谈话,显得亲切、平易近人。 结合理解“慈爱”。 ⑵谈话不是从指责捉蜻蜓开始的,而是从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开始,不会引起孩子们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反而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从“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可以看出,由于陶先生态度和蔼,方法巧妙,孩子们已经把他当作了自己的朋友。 结合理解“七嘴八舌” B、 陶先生不摆架子,尊重孩子 ⑴动作:“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 ⑵表扬翠贞:“还是翠贞说得对。“ ⑶征求意见:“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C、 陶先生学问大,懂的东西多,谈的是孩子们不了解的知识,新道理,听起来新鲜又有趣。 重点学习第10自然段 合作讨论,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知识,如:蜻蜓的尾巴点水,实际上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晰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的神态。 结合理解“入神”。为什么“入神”? D、 陶先生富有耐心、讲究民主。 ⑴陶行知最后没有由自己直接放飞蜻蜓,而是把蜻蜓还给了翠贞。 ⑵还蜻蜓时,“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结合理解:“商量的口吻” 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2. 小结 ①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先生谈了蜻蜓之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呢? ②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此时,孩子们会怎么想?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作业设计:
1、 画一幅蜻蜓图
2、 写一段话,关于蜻蜓的样子
3、 写一句保护蜻蜓的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