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示例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之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了解化合物可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2.从电解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现象入手,了解电解质的电离。
3.了解常见的几种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4.分析溶液导电的内因和外因,电离与导电的因果关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电解质电离的概念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2.难点是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讲解为主,配合实验讨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
2.引导学生回忆在前七章中所接触过的一些单质、化合物。将物质的化学式按酸、碱、盐、氧化物等几类在黑板上列出。(氧化物、酸、碱、盐等导入新课后再填入括号中)
[导入新课]
由于化合物的种娄繁多,如果按分类进行学习,就可化繁为简,引入本章。再从金属能导电联系到化合物能否导电?什么样的化合物能导电?引入本节教材。
[实验]
向学生介绍试验物质导电性的装置。(采用并联装置)
[实验]
测试熔融硝酸钾的导电性。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下表课前印好发给学生。
物质导电性表
[学生小结]
1.实验中灯泡亮、灯泡不亮说明什么问题?
2.总结哪些化合物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哪些化合物在熔化时可导电?
[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导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让学生将表格填好。
[设疑]
1.氯化钠晶体为什么不导电?其水溶液为什么能导电?
2.熔化了的硝酸钾为什么能导电?
[讲解]
电流是由带电微粒按一定方向移动而形成的,电解质在溶解于水或熔化时可以导电,说明在其溶液或熔化的液体中一定存在能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这些微粒就是阴、阳离子。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呢?
以食盐为例具体说明。
[学生讨论]
熔化的硝酸钾为何能导电?硝酸钾溶液为何能导电?
[教师总结]
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入电离的概念。
[讲解]
电解质的电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溶解)或热的作用(熔化)的条件下发生的,不是通电时才发生电离,电离的结果是产生了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设疑]
如何用化学语言表达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呢?
[讲解]
用电离方程式表示,举例讲解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方法。
例如:
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