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异义词
形成“古今异义”的原因并不来源于词本身,而是来源于古人的表达习惯。
例如“过”, “一日,大母过余曰”(归有光《项脊轩志》),“有一天,母亲来(对)我说”。这里的“过”是“来、过来”,当时有“来”字,归有光不这样用,其他的文段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同时,古代的词汇没有现代这么丰富也是造成古今异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走”,古代人常常用来表达“跑”的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用“跑”,是因为那时候可能就没有“跑”这个字,有一个“奔”字倒是带有跑的意思,但是他们的表达习惯不这样用,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是不是他们都不用“奔”表达“跑”的意思呢?不是,“载欣载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就是跑的意思。
所以说,文言文教学中,古今异义词也要放在句子中,常见的加以适当提示,学生读的多了,见的多了,这些词义自然一看就明白。如果把它单独解释,“走在文言文里就是跑”,就又把这个词限制死了,遇到“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是解释为“离开”还是“跑”,就又说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