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感受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感受核舟的特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②认识目标: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结合页下注释理解文意。
【教学时间】 (2 学时)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互阅作业
(二)感情调节
投影:核舟的图片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作者简介: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三)自学
1.自学内容一:通读课文,排除字音障碍。
(1)根据投影朗读课文,特别注意括号内的读音。
(2)你还记得这些字的读音吗?
器皿( ) 罔( )不因势象形 尝贻( ) 八分有( ) 奇( )二黍( )许 篛( )篷 髯( ) 石青糁( )之
不属 ( ) 诎 ( ) 椎髻 ( )( ) 舟楫 ( ) 篆( )
2. 自学内容二:解释重点字词,翻译课文。
自学方法:以小节为单位,小组同学把昨天预习中存在的疑难点拿出来小组讨论互帮,再将不懂处提交全班讨论。
(四)练习(解题、互阅或自阅)
句子翻译:
1、罔不因是象形,各具情态。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嘻,技亦灵怪矣哉!
(五)帮困 (知者自己加速,或通过帮助未知者加速)
1.集中帮困(教师或知者负责)
2.分散帮困(同伴互帮)
(六)反思小结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解释本文重点字词和句子
课题:《核舟记》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感受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感受核舟的特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②认识目标: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教学时间】 ( 2 学时)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三)互阅作业
(四)感情调节
前边我们扫除了字面障碍,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本文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三)自学
1.自学内容一: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自学方法:
(1)划分课文结构,并概括各部分大意。(注意本文的结构形式)
(2)本文采用什么说明顺序?(结合具体文字既要从全文看又要看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2. 自学内容二:研读课文,感受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1)研读第一段,思考以下的问题:
A.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B.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C.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D.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2)研读第二—五段,思考下列问题。
A.本文的说明对象:
B.说明对象的特征:
C.如何具体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
3. 自学内容三: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和两位舟子各有何不同的表现?(找出具体语句)
(2) 从这些语句中你感觉他们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4. 自学内容四:
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四)练习(解题、互阅或自阅)
第1段: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核舟的来历。点明“核舟”主题:__________。
第2段: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______、船篷、______、栏杆和_______。
第3段:介绍______部分,着力表现苏轼和_______ 、 _______ 三人的动作、神情。
第4段:介绍_____部分,着重刻画了_______的动作、表情。
第5段:介绍船背上的_______和_________。
第6段: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______,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赞叹雕刻者的技术。
(五)帮困 (知者自己加速,或通过帮助未知者加速)
(六)反思小结
(七)因人作业(知者加速)
你一定也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小东西,请向我们介绍一下吧。
按空间顺序介绍一件你喜欢的物品,要求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