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春酒》说课设计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春酒》。

《春酒》说课设计

【说教材】

《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在本单元中,本文是一篇略读课,语言典雅、蕴藉,但又很平易,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

⑵ 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布置课前预习,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文章。

⑵ 探究──小组交流的方式。

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乡愁这一中国文学史的特殊文化现象,感受中国古朴淳厚的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具有淳厚、优美的意蕴,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的第一个目标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课标对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体味了文章的意蕴,以情促读,以读激情,才能真正地做到用心读、用情读。知识与技能的第二个目标是“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氤氲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平易、典雅、蕴藉,可谓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关于过程方法目标,只有预习课文,浅知课文大意,疏通不理解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思乡文章,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说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定为:朗读理解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本课又是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朗读感知。本课的难点是解读语句,深入理解内涵。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对文字的理解又往往浮于表面,因此我把这个定为难点。近年来中招现代文阅读试题突出对文本的理解,而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语言。这也是学好语文的立足点。

【说学法】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儿童的视角写故乡的风俗人情,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但学生的品析仅仅是浅层的感知,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举例示范,边读边品,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比如:课文最后一段“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学生如果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所以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让他们读出其中的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这样就能通过这个句子理解本文的主旨所在。

【说教法】

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遍不高,本文意蕴丰富,而笔调素淡,不用心朗读体味,其中情味是品味不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味。在品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做示范,这个示范要细、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在他们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品味语言时教师举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的品析:“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每到星期五的时候,我都回发现同学们在这一天满眼都是隐藏不住的笑意,情绪高涨,在下午临放学的时候甚至躁动不安,没等下课铃响就“几欲先走”,这是为什么呀?(生答,想家了。)我们离家不过几里、十几里,五天的离别就归心似箭,如果长大后因工作因生活的关系远离家乡甚至定居异地,这思乡的愁绪又怎能是一个“愁”字了得!今天,让我们走近台湾女作家琦君,提前在她思乡的春酒里沉醉一回吧!

(投影──琦君照片、简介。 板书)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1、你从文中听到了什么?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提出下列问题:

⑴ 什么是春酒?文中写的仅仅是喝春酒吗?还写了哪些事情?

⑵ 为什么以春酒为题?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过渡: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乡情的思念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呢?

三、解读重点语句,体会文章感情

教师示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望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学生可能要提到这句话,但他们可能只是说到这句话体现了“我”的天真和嘴馋,这时教师就可追问:如果把“眼巴巴”去掉有什么效果?学生读一下句子,如果读不好,教师示范,然后齐读。学生就会回答“眼巴巴”去掉就不能体现那种急切的心情,就不能表现出那种企盼的神态,那种目光中满溢的期待和向往。)

以下例子不一一再举。

小结:母亲的八宝酒是如此地醉人,而我也是如此钟爱八宝酒,以致于今年“我”也如法炮制了八宝酒,可是我的乡愁得到慰藉了吗?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乡愁呢?

指名读,范读、齐读。指导:要读出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

提问:是否和前文喜悦、祥和的气氛相矛盾?

学生答后,教师明确:前面叙述幼时家乡的风俗人情之美,而最后作者由回忆拉回现实,在我们眼中立即浮现一个往日不再的作者,倚在窗口,回忆着甜蜜的童年,而时过境迁又使这种甜蜜和幸福在现实中泛出苦涩和无奈。

(课标强调阅读过程中对语文知识的整合,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四、过渡

也许“我”再也无处寻找真正的家醅,也许乡愁从此就像温柔的鞭子,时不时轻轻敲打在心底最敏感的角落,痛着、甜蜜着……无法排遣的乡愁融在了游子的血液里,凝聚在他们的笔端,在文学史上绽放着迷人的光彩,一些古诗词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你读过这类作品吗?请把你读过的内容或经典语句给大家说一说,好吗?

推荐作品:《月是故乡明》(季羡林)、《乡愁》(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余光中)、《胃知乡愁》。

五、迁移训练

写句子:

漂泊在外几十年的游子们,乡愁永远是剪不段,理还乱的情。它是一曲悠扬的笛声,它是一张永不褪色的邮票,它是一杯值得永久回忆的八宝酒,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根据你读过的文章的启示或你自己的感受来填写。)

作业:本课《基础训练》

(第三、四、五环节设计说明:课标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这几个环节正是围绕这个要求来做,而近年来中招试题也要求:让语言活起来,让学生在语境里运用语言,让语言转化为实践中可操作的行为性的知识。)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