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篇文章能够入选教材,需要编委会来决定;但任何一套教材能否投入使用,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合格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李金金 记者李童发自北京 从1983年到1996年,顾德希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编辑语文教材。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2007年的夏天,因为主编“北京市新版语文教科书”,而被推上媒体的风口浪尖。
9月12日下午3点,他坐在《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对面,静静地讲述起这次意料之外的“教科书”出炉经过。
自己搭班子
“其实早在五年前,北京出版社就找到我,商量合作编写一套新版语文教材的事情。”
在信息时代里找到灵感的顾德希,当时就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理念,并且要求“我能说了算”。在了解他的新理念后,出版社方面没有认同。“编一套教材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我都六十多了,就算了吧。”后来不了了之。
2004年,北京出版社又找到他,他仍旧提出“我能说了算”。顾德希曾经参与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本编写任务,可是受的限制太多,编出来的东西往往不是自己想要的。
最后,出版社同意了他的思路。于是,顾德希挂帅出征、招兵买马,尽揽在教学一线的中学优秀教师、语文特级教师,以及北大中文系现代学研究方面的学者。北大有名的“三东”——高远东、吴晓东、孔庆东,都参与了新教材的编写。
“开始就是想做个试验,也没跟有关部门打招呼。我们几个老同志也可以说就是玩一玩吧。”这套教材的另一位主编薛川东说,他们教了多年语文,那时就感觉,语文可能要有一条新的生路。之所以有这个感觉,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出现,解决了他们过去很多不敢想的问题。
编委会只有编写权
“教材首先经过教育部的审查,审查通过之后,才能成为普通中学教科书实验教程。这里一共需要经过立项、审查、复审、复核几道程序。”顾德希介绍说,到目前为止,已通过教育部审查的高中语文教材有6套,但人教版教材目前仍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版本。
顾德希告诉记者,哪篇文章能够入选教材,需要编委会来决定;但任何一套教材是否可以投入使用,只有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合格才有使用的可能。国家鼓励个人、社会团体参与到教材的编写中,但是通不过审查,就是非法书籍。
从2007年秋季开学,北京市东城、西城、朝阳等9个区县的高一学生将使用顾德希主编的这套教材。但海淀区则将沿用人教版教材。
“北京用两套教材,也有麻烦的地方。高考试卷怎么出,虽说试题和课本相关性不大,但一些基础知识还是源于课本的,高考试卷应该根据哪套教材出卷子呢,容易引起不公平。”顾德希表示,这套教材具体的试验结果需要时间去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