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前的思考】
从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发展的观念看,教学的目的已不再局限于传递、继承已有文化,习得一些基本知识、技能和社会伦理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灵活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要变得更聪明。”因此,学生的智慧努力应该用在思考和研究上;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双方探究性交流、对话的过程;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进入探究之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的意识和能力。
【背景】
本教学设计方案是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3课《笋芽儿》这篇课文所引发的关于专题研究型学习。《笋芽儿》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课文形象生动,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及笋芽儿自身奋发力交错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由于孩子们对笋芽儿的知识了解不多,师生需共同搜集一些相关的网站、音像和图片资料,以弥补学习资源的不足。教学中教师还要创设情境,以读带问,以情促思,通过读读、说说、演演、评评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设计意图】
在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小组协作利用互联网进行有关竹笋的生长、种类、历史、营养价值等方面文章的阅读,解决想要了解的问题,完成学习报告。
【活动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笋芽儿和春雨姑娘等人物的对话,感受笋芽儿对美好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对他人的帮助表示理解和感激。
2、对科学童话故事产生兴趣,能从故事中汲取力量,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
力、创造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学会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灵活运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的科学素养。
【学习成果】
通过上网阅读,解答了笋芽儿是如何生长的,笋芽儿有哪些种类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完成学习报告,培养了高级思维能力和信息搜集、处理和加工的能力;
通过在BBS上发帖阐述自己研究的方向和方法,进行了具有创意的工作;
通过在学习平台上进行小组协作的形成性评价,培养了自我评价能力。
【案例描述】
一、生本对话──在文本中诗意栖居
1、初读课文,多元对话:
学生借助原有知识、能力基础自读课文,然后小小组交流读懂了些什么,每组推派一代表归纳整理后在全班发言。学生认知基本停留在字词的理解,故事内容的了解,人品的初知层面。
(引导学生把自己与文本接触后的最本原、最原始的,没有受到过任何影响的感受谈出来。)
2、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根据个体喜好演读课文,看看在故事的描述中,哪些词、句比较喜欢,比较欣赏,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说说自己的解读。
(深入角色,朗读文章对话,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
3、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学生在稍作努力的品读中,积累好词佳句,想象笋芽儿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后的自豪心理,谈谈自己的想法。
(深入研读最后一段,想象笋芽儿的心理活动,升华情感。)
4、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带着问题研读课文,经受人文熏陶。
(跳出文本,以读者的身份审视文本,进行理性思考,引导学生与笋芽儿、春雨姑娘、雷公公、妈妈进行多向对话,从而产生多元化的理解与感悟。)
(通过与文本四次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使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之间的有机融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而不是教师思想的橱窗。)
5、交流自主学习笔记,包括自己在课文摘录的好词佳句。
6、学生自主提问:谈谈自己还想了解哪些关于竹笋的知识。
7、组内讨论问题,解决不了的发布在BBS讨论区,并说说这节课打算用什么方法研究问题。
(小组讨论、上网阅读、询问老师等等。)
(鼓励学生质疑发问,把学生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使课堂的人际变得和谐,学生的心灵放松,情感释放,思维活跃,想象放飞,构成生命的课堂。)
二、小组协作 专题探究式学习
1、准备阶段:
⑴ 了解主题网站的大致内容:
师把专题网站的主要栏目介绍给学生,以便学生确定阅读研究的内容。
⑵ 指导学习报告的填写方法。
⑶ 学习评价标准,来指导完成学习报告。
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了具体的指导,学生学习时做过程评价会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2、协作学习:
⑴ 学生利用主题网站中丰富资源进行主题探究式学习,摘录关键词、句、段或图片,打出自己的观点或学习感受来完成网站中的研究报告。
⑵ 教师深入学习小组个别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
⑶ 完成学习报告的小组互相观摩学习并修改完善小组的学习报告。
3、交流汇报:
⑴ 同学推荐小组汇报学习报告:
汇报学习者、研究的问题、研究方式、研究成果和自我评价表,说说加星或减星的理由。
⑵ 全班评议,教师总结。
⑶ 未汇报的组把研究成果回复到BBS讨论区的问题下。
4、总结升华:
欣赏网站上的有关竹笋的记录片,在BBS上留下学习自己的见解、收获。
5、课后延伸:
把自己通过网络所了解到的知识做成演示文稿发布在网上。
【评价方法或工具】
学习报告:
学习者名单:
我们的问题:
探究的方法:
我们知道了:
新问题:
【评价】
1、我们小组的每位同学都积极的参加学习。( )
2、我们能用多种方法研究问题。( )
3、我们愿意把学习结果汇报给大家。( )
4、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并打算继续探究。( )
5、我们想把学习成果做成演示文稿发布在网上。( )
本评价旨在指导学生小组协作进行问题研究,注重学生学习时的过程和情感态度。
【案例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意义构建的过程,是师生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愿望生成和合作发展,因此,新课程理念倡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非墨守教材。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情灵活地使用教材,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愿望生成和合作发展,还要注重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让这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促进课堂活跃、师生成长,让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尝试用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打破逐段理解、感悟的常规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愿望生成和合作发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
1、问题意识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应当从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开始。儿童世界是充满疑惑与问题的世界,他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答,有太多的话需要别人来聆听。可是众多的问题一节课解决不了,怎么办?于是我让小朋友以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讨论学习,来听听小组的同学是怎么想的、看的,组里解决不了的组长把问题发到班级论坛上,再到相关的网站去搜集有关的文章、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同学研究问题,完成研究报告。这堂课如果不改变教学模式,我和小朋友将无法真正获取这么多有关竹笋的知识。
2、学习结构层面化,实施良性的层递研读:
中国低,自由度大,能让每个学生根据基础匹配,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切入口。在自读有所收获的基础上逐步引出新的探究方向,且梯级上升不露痕迹,学生始终处于欣赏、感悟、交流的状态之中,抓感兴趣处不断梳理、研究,跳一跳摘到果子,交流一下,收到果子。学生积极性高,成效大。
3、对话方式多样化:
学生与文本的主要对话方式是:“读、品、悟、议、辩、入。”
读:自由读、找朋友读、演读等多种方法,真正作到以读激情。
入: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作换位体验,这是一种零距离的接触。这样,使学生真正把握文本角色情感的脉搏,与角色同步共振。(如两次引导学生入文,你现在就是笋芽儿了。)
4、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的综合素质培养:
该案例在故事内容、语言文字欣赏的基础上欣赏图片、视频资料,在情景展示中让学生将文字研读时感悟到的东西进一步明朗、扩展、提升,使自身心灵经受一次人文精神的洗礼。在学生口头和笔头的述说中,有敬佩笋芽儿的,有感谢竹妈妈、春雨姑娘、雷公公的,也有赞誉文中只提片句的太阳公公的,还有告诫自己的,内容的丰富和语言的真诚,反映了学生在研读课文内容的同时传承了课文的人文内涵。
“能够掌握探索未知的方法”和“具备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是形成科学素养的两个重要的条件,该案例重视了这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第三层面的研读是一重点,感悟笋芽儿的自豪的心理是一难点。教师抓末句参与欣赏,无论是让学生猜想欣赏原因的形式,还是着手研究的句子,都是一种执果索因的探究思维的指导,在探究过程中,还引导抓关键词语、联系前后文阅读思考,引导从句式的表达、语气中体会,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在看图说景及表达所思所想所感中及时运用吸收积累的好词佳句,积极进行语言实践。
另外,本案例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灵活运用,让学生的智慧用在思考和研究上,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探究之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