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或许可以被认为是西方音乐最天才的作曲家,可是路德维希·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927)却名望最高。知道贝多芬名字的人比知道莫扎特或柴可夫斯基名字的人更多(这一结果是从对收音机听众的电话调查和对唱片、磁带、唱盘销售情况的统计中得来的)。贝多芬三十五岁时已经成为欧洲最著名的作曲家了,而且他的听众从未减少过。他长久的影响力波及整个十九世纪的历代作曲家们;他们认为自己或是贝多芬的追随者,或者最起码是贝多芬接力棒的接棒人。布拉姆斯(JohannesBrahms,十九世纪晚期作曲家)感到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成就,象巨人的脚步声直逼他的脊梁,以至他的第一部交响乐公演时,他已年过四旬。
贝多芬的作曲过程毫无酣畅淋漓可言。幸亏他一生有记下乐思灵感的习惯,我们今天才能见到八千多页他的作品手稿;其中既有完成的作品,也有未完成的。灵感给他带来的乐思初看平淡无奇,简陋得让人诧异,然而随后的作曲手法却令人折服。他以惊人的不懈努力,把那些乐思发展、升华到至高无上的境界。贝多芬生前身后的大作曲家们的乐思一开始就都比较成形,但是却极少有人达到那么高的境界。尽管他从未放弃维也纳古典主义的音乐语言,但是他对这种语言的极富个性的运用,却孕育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雏形。
贝多芬是西方作曲家里最早以独立艺术家身份生活的人之一,他坚持不当任何贵族的仆人。莫扎特在维也纳也为此做过努力,但他去世时却债台高筑。与莫扎特不同,贝多芬却是个精明的个体户。他在为维也纳逐步发了起来;从出售作品、在公开音乐会上的偶然登台、以及富有的赞助人的捐款中积累了不少钱财。他对赞助人的态度从不温顺,而且他也从不指望靠教私人学生和从别人那儿接活儿来糊口。贝多芬在多数人心目中的形象是个跟人吵架般地挥舞着拳头的、愁眉不展的火暴汉子。还是个小青年的时候,他就野心野心勃勃地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他不满三十岁就开始逐步丧失听力,将近五十岁时,就医学的标准来说,已经彻底聋了,只好停止演奏。巴赫、海顿、莫扎特都是结了婚的,而贝多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与他的“不朽情人”的认真恋爱也闹得不欢而散。他有生之年就被认为具有诗人气质,然而他在画家笔下无一例外地被置身于一派浪漫气氛的风景中。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世界人民把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开始的节奏¾三短一长¾和摩尔斯电码表示V字(既是罗马数字“五(V)”,也是英文“胜利(victory)”的第一个字母)一起作为反法西斯必胜的符号和象征。
1812年前的贝多芬
贝多芬1770年生于波恩¾一个座落于莱茵河畔的德国北方城市。他是长子,父亲是宫廷男高音歌手约翰·冯·贝多芬,母亲叫玛利亚(MariaMagdalina)。约翰的音乐天赋属二流,还是个酒鬼,所以年幼的路德维希便开始分担家庭重担。好在约翰及时发现了儿子的天赋,尽管粗暴无理,但还是开始教儿子学音乐了。贝多芬家的一位常客曾经回忆道:“可怜的小路易·[路德维希的法语叫法]冯·贝多芬站在键盘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另一位常客指出,父亲“有时候把他反锁在酒窖里”。贝多芬在以后的生活里也绝少提到他父亲,却经常说他爷爷的好话。路德维希这个名字就是从他爷爷的名字里取的。
贝多芬的母亲曾经向她的年轻女友卡西丽亚·菲歇尔抱怨道:“你要想听我一句话,那就别结婚,那么你就算是享受到了你命运中的最大安生、美丽、愉快的生活。结婚为的是什么?一点点的欢乐,接着便是一连串的悲伤”。她一共生了八胎,只有三个孩子免于夭折。
尽管年幼的贝多芬音乐天赋极高,但是他却没能象年幼的莫扎特那样在演奏上引起轰动;也许约翰对此颇感失望。小贝多芬上学的功课不好;甚至他成年后对减法和乘法都感到头疼。1781年左右,他开始跟一位叫内夫(ChristianGottlobNeefe)的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学习。内夫第一次以书面的形式向社会介绍贝多芬: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一个年仅十一岁并具有无量音乐前途的天才少年。他的键盘技巧非常娴熟,演奏刚劲有力,视奏很好……这位年轻的天才值得人们的资助,使他有能力去旅行。他将一定会成为第二个沃尔夫冈·阿马丢斯·莫扎特,如果他得以保持目前的进程的话”。
当时的选帝侯被贝多芬的天赋所打动,两度出钱让贝多芬去维也纳。第一次是1787年,他大概期望过拜莫扎特为师的机会,但是到维也纳才两个星期就传来了母亲病危的消息。他回到家里,“一无所获和一屁股债”,大概连莫扎特也没见着。(据未经证实的说法,莫扎特曾赞扬过贝多芬的天赋)母亲死后,贝多芬便掌管了家里的开支,并肩负起了照顾父亲和两个弟弟的家庭重担。
那位选帝侯第二次出钱让贝多芬赴维也纳是在1792年。这次资助一定使贝多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家庭和经济负担。波恩的一位伯爵,沃尔德斯坦(FerdinandWaldstein,后来成了贝多芬的主要赞助人之一)在贝多芬的小笔记本上以预言家的口吻写道:“通过勤奋的劳苦,你会从海顿之手接过莫扎特之灵”。
贝多芬在维也纳最初以钢琴独奏家赢得声誉。不久他便应邀到富有的贵族家里即兴演奏,既使听众们高兴,也使他们开开眼界。1800年起,里奇诺夫斯基亲王(KarlLichnowsky,贝多芬的另一位主要赞助人)开始付给贝多芬一笔可观的年金。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头十年里潜心学习海顿和莫扎特的成熟古典音乐风格。他的老师是年迈的海顿,但是他对海顿的指导并不满意。1799年,他第一次举办了自己的作品音乐会(academy)。
虽然莫扎特死后才不过几年,维也纳古典音乐风格似乎已经转了风头。许多作曲家已经开始以一种较为松散的风格写作了,而且有一段时期里,看来贝多芬也会随大流而去。但是到了1892年,他表示了对自己以前的音乐的不满,并且发誓要沿着“一条新路”走下去。这条新路引导他强化和扩展了古典音乐风格的音乐语汇。
他的第一部这种新风格的主要作品是降E大调第三交响乐,作品55号。他自己称之为《英雄(Eroica)》,因为这部作品与拿破仑有关。Eroica一词原为意大利文。虽然用意大利文作为音乐作品的标题在当时是一种传统,但是毫无疑问,贝多芬用意大利文的“英雄”暗指拿破仑,因为拿破仑来自意大利的科西嘉岛。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至此后十年,人们把拿破仑当作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和自由的保护人。但是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贝多芬撕毁了原来的题词,并说:“这么说来,他也和别人一样”。《英雄》交响乐长达五十分钟左右,比他几年前的交响乐长出一半以上。
今天最常上演的贝多芬乐曲,有许多创作于1803年至1812年之间。它们包括了从第三到第八交响乐,第四和第五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五部弦乐四重奏,歌剧《费德里奥(Fidelio)》,七首钢琴奏鸣曲,两部钢琴三重奏,第一首堪称大提琴音乐杰作的奏鸣曲(A大调,作品第69号)。
英国作家艾伦·泰森(AlanTyson)给这些年起了一个雅号“英雄的十年”。同时,这也是贝多芬不断与耳聋搏斗的十年。在一份写给他两个弟弟的非正式遗书里(1802年夏季),他抱怨了的自己的疾病:
“虽然我天生脾气暴躁…但是不久我就要被社会开除出去,过着孤独的生活。一旦我试图忘掉这一切,我又是多么无情地被我糟糕的听力抛回了双倍的愁苦之中。然而我却不能对别人说:‘说话大点声,放开嗓子,因为我是聋子’!嗨,我怎么好承认自己在这一感官上的疾病;我的这一感官本应该比别人的更完善,而且它曾经的确是属于最完美等级的”。
整个这段时期,贝多芬似乎沉浸在“英雄”的精神状态里。在写《英雄》交响乐的同时,他开始创作他唯一的歌剧作品《费德里奥(Fidelio)》。故事讲的是丽奥诺尔女扮男装,化名费德里奥,救出蒙冤入狱的丈夫费罗热斯坦。1807年,贝多芬为一部悲剧《柯里奥兰(Coriolan)》写了一首序曲。悲剧的故事讲一位英雄人物,由于在现实生活里无法维持自己的理想,而选择了死亡。1809年,他位另一部悲剧作序曲和场景音乐。这部悲剧是德国作家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的作品《艾格蒙》,故事原型是十六世纪荷兰一位政治家的生平。他因受陷害被捕,以叛国罪被送上断头台。也许贝多芬从这些人物身上获得精神力量,使自己勇敢地面对不幸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