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透过语言文字,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透过语言文字,我们看到了一位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英雄形象。
教学中,我从整体着眼,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顺序后,我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觉得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主人公的语句,仔细品味,进行批注。”,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认真批注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全班交流:
学生1:(读句子: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从这些描写中,我看到了一个热爱工作,认真工作,忠于革命事业的李大钊。
其他学生补充:从“埋头”一词,我看出李大钊同志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豪无杂念。
学生2:(读句子: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李大钊同志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很爱自己的女儿。
学生3:(读: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经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作者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同时,也表现了李大钊临危不惧的坚强性格。
学生4:(读: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不慌不忙”写出了李大钊临危不乱,说明他对今天的局面早有预料,已经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学生5:(读: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从“没戴眼镜”“乱蓬蓬”可以看出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从“平静而慈祥的脸”上,我们看到了李大钊同志的坚强。
……
学生的感受很多,很真实,他们透过语言文字,读懂了李大钊同志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