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学问和智慧
【预习反馈】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陶冶( ) 远瞻( ) 寸积铢累( )
晦塞( ) 犀锐( ) 探骊得珠( )
二、你能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吗?
1.通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融会贯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竞天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鞭辟入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浮光掠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能初步了解课文吗?
1、通过初读课文,你能够概括出作者表达的观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课文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有许多句子可以作为警句记诵,相信你对其中的一些一定很感兴趣,摘抄下来并刻在脑海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链接阅读。
罗家伦(1897-1969),祖籍浙江绍兴。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1920年起相继留学美、英、德、法等国。罗家伦在“五•四”运动时期是学生领袖,后来从事学术研究,成为著名学者、教育家,先后做过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颇有建树。他研究中国教育,发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本文针对把“知识”与“学问”混为一谈,把“学问”与“智慧”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阐述了“学问”与“智慧”的不同内涵及相互关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
五、自主学习,发疑提问。
阅读了文章后,你有哪些疑问?请将你的问题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小组交流,合作答疑。
提出你的问题,和同学交流,将交流的结果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课堂练习】
一、下列各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学问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一种陶冶人生的熔炉。
B、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C、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瞩。
D、若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
二、本文语言精炼,富有哲理。请选出其中的两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说说你选择该句的理由或你的理解。
句子1:
你选择该句的理由或你的理解:
。
句子2:
你选择该句的理由或你的理解:
。
三、课文第四段提到“有智慧的书”和“无智慧的书”,请结合原文内容说说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四、请为下面一则报道写段评论性的结尾文字,要求衔接自然,语言得体,40-80字。
[提示: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即(1)对电视广告做正面精要概括;(2)对电视广告的负面作用提出警示;(3)对今后的电视广告提出希望。]
近来不少家长面临一个新的困惑,孩子们对电视广告越来越痴迷,广告已经开始影响孩子们的思想品德和正常学习。比如,有一则广告中就有这样的话:“你捡到钱包了吗?天天都吃龙虾吗?”好像告诉孩子捡了钱不用交还失主。而孩子们作业本上经常出现的“妹(魅)力无限”、“钱(前)途无量”之类的错别字,都是广告惹的祸。
十一 学问和智慧
预习反馈 一、yě zhān zhū sāi xī lí 二、1、指明白人情事理。2、指思路开阔通达,能透彻地了解问题。3、万物为生存而竞争,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优胜劣汰。4、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5、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三、1、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的培养。2、略 四、略 五、略 六、略
课堂练习 一、C 二、开放题。答题要求:抄写正确,陈述理由紧扣原句内容且交代清楚、言之有理三、有智慧的书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精神成长;无智慧的书,常常只是毫无价值和见解的材料的堆积,对读者的身心发展和灵魂熏陶没有丝毫的帮助。 四、开放题,不要求统一答案。例如:现今的广告大多节奏明快,色彩鲜艳,语言简练;但广告内容是否健康应引起社会关注;希望商家(媒体)在策划广告时以德为本,不可用不当的语言、画面影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