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语文热点主题阅读与写作方案:科技之光
热点综述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和科学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但是人类却已知道使用石器,钻木取火,并且发明了弓箭;他们还想到要飞上天,要日行千里。今天的人类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了发明创造上,用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上,在所有的科学领域里都在寻求着新的更广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1世纪的科学技术,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披览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我们发现阅读和作文的选材内容,特别重视开阔考生的科技视野,关注考生的未来发展。这完全符合《语文新课标》中“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的正确导向,也符合“学习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理念和要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科技的海洋,尽情遨游,去感受科技之光的神奇,领略科技力量的伟大,探索科技领域的奥秘,以激发我们科技报国的热情吧!
美文欣赏一
人体疲劳的奥秘
文易
每个人都品尝或体味过疲劳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那么,我们能永不疲劳吗?
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疲劳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这就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当然,人体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又在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当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代谢物质所产生的数量就会大大超过人的体能转化、输出的数量,以致在体内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而且疲劳的程度与代谢物质积累的数量成正比。机体休息时,体内蓄积的代谢物质则被逐渐转化并输送出去,当代谢物质的蓄积量降至一定数值以下时,疲劳也就消失了。
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得惊人,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0万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作功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就休息了。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当人们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之后,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如美国贝德汉钢铁公司的科学管理工程师佛德瑞克•泰勒博士发现,一个身强力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时他已经筋疲力尽,搬动的生铁量为12.5吨。后来,佛德瑞克•泰勒博士让这位工人在每一小时中只干活26分钟,然后休息34分钟。结果他在8小时中搬运了生铁47吨,而且毫无疲劳感。实验证实了这样的观点:在疲劳之前休息,就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就永远不会疲劳。
那么,如何做到在疲劳前休息呢?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打字员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揉揉眼睛,伸伸手臂,远眺窗外;野外劳动者可以在作业空隙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或尽量利用工间休息时做做操;或有计划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提前几分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美国的企业管理学家亨利•福特曾经说过:“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句话说出工作和休息的辩证真谛。
(选自《读者》)
能力提升
1.细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疲劳的产生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使自己永远不会疲劳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细读课文,筛选重要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
参考答案:(1)新陈代谢(2)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3)在疲劳之前休息
2.文中为了说明“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我们掌握说明方法的概念的基础上,再依据概念进行分析判断,然后结合具体的说明内容,讲清其在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即可。一般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加清楚,使说明的语言更加直观、形象。
参考答案:列数字、举例子。运用数字说明,目的在于使读者对工作与休息之间的关系有精确的了解。通过举例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让人信服。
3.文章开头使用设问句,这样有什么好处?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设问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只要能扣住其特点“自问自答”答出“通过设问,便于文章展开,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即可。
参考答案:略。
4.请说说你对“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一辩证关系的理解。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句意的理解。说明文中重点句子的表层意思不难理解,但其真实含义不容易把握。理解重点句子的句意,必须透过语句字面意思,看到句子表达的本意,准确把握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它的实质。
参考答案:合理安排好时间,正确处理好休息与工作的关系,不打疲劳战,抓住有利时机尽量多休息。
5.结合实际生活,你认为怎样才会永不疲劳?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阅读体验和理解,这需要考生结合自身实际来谈切身体会。
参考答案:要劳逸结合,不要长时间从事某一项工作。要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进行适当的休息,调节调节大脑。(其他回答言之有理也可)
美文欣赏二
中国为何要探测月球
王石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天,重新品读这优美的诗句,不免感慨良多。昨天晚上,备受瞩目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顺利发射升空,“卫星城”西昌再一次承担起了发射重任。
这一天我们等得太久了,从悠远的瑰丽传说到词人辛弃疾“纵横触破,玉殿琼楼”的畅想,从明朝官员万户的火箭雏形到神五、神六的翱翔蓝天,从发端于1994年的“863计划”到如今的嫦娥一号,我们有理由壮怀激烈:“让月球记住中国人!”
人类为什么要探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说,把太阳系比作一个海洋,那么月球就是离我们的大陆最近的一个海岛,是我们探索“海洋奥妙”的一个中转站。探月是人类不灭的理想,是我们征服世界的华丽逗点。
我们为什么要探月?这契合着汹涌的世界大势。当今世界,新一轮探月热方兴未艾。“全球探索战略”“月球基地计划”,这是美国雄心勃勃的计划;建立月球永久考察计划,这是俄罗斯新世纪重铸辉煌的阶段性目标。此外,无论印度的“月球初航1号”,还是日本日前升空的“月亮女神”,探月,已成为地球人太空探索的最强音,我们不会落后,也不容落后。
我们为什么要探月?这是我们正当的利益诉求。1984年联合国通过的《月球协定》规定,月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正如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直言,“如果我国的月球探测活动取得一些成果,就能更有效地维护我国在月球的合法权益,否则就没有发言权。”
我们为什么要探月?这是我们利用月球资源的必要前提。探月成功以及以后一系列计划的实现,必将带来的是民生的盛筵。空间技术一旦飞入寻常百姓家,更是前景诱人。数字显示,我国1000多种的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我们为什么要探月?这是国人强烈热情的一次迸发,这是国人浓郁期待的一次释放,这也是国人绵长祝福的温情投照,这更是国人民族情感的强力凝结,这还是国人自尊自信的精彩焕发。
1969年7月20日,人类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后,意味深长地说:“这是我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历史的一大步!”同样,“嫦娥一号”的华丽升空,既是我们探月进程的温馨一步,也是人类历史的浓厚一笔。当嫦娥翩跹,当欢歌响起,让我们一起仰望星空,重温历史,展望愿景。
(选自《现代金报》)
能力提升
1.通读全文后,请你概括一下中国人要探月的原因。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考生务必要整体感知材料,阅读时可作标记,能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其要点,然后才能够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参考答案:(1)月球是宇宙中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海岛,是我们探索宇宙奥妙的一个中转站;(2)当今世界,新一轮探月热方兴未艾,中国不容落后;(3)探月是我们有效地维护我国在月球的合法权益的最有力的手段,是我们利用月球资源的必要前提;(4)能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
2.文章引用诗句开头,有何作用?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中引用的作用,扣住“引用诗句可以增加文章的浪漫色彩,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或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略。
3.科技工作者们把中国的绕月卫星取名为“嫦娥”,有何深意?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对绕月卫星名字深层意义的理解。考生应明确以“嫦娥”命名中国的绕月卫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寄托了中华儿女的美好期望。
参考答案:千百年来,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虽有不同的版本,但都寄托着华夏儿女的飞天梦想,嫦娥也成为历代人们吟咏的对象。以“嫦娥”命名中国的绕月卫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寄托了中华儿女的美好期望。(其他回答言之有理也可)
强化训练
强化训练一
把机器人带回你的家: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
邓国庆
虽然形形色色的机器人在各种场合有条不紊地做着不同的工作目前还只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但是,随着近年来实用型家庭机器人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人预言,若干年后,此类机器人将如同现在的个人电脑一样普及。人们可以利用它们来处理家庭中繁重、琐碎和重复性的工作,比如打扫卫生、修剪草坪等等。
擦玻璃窗这个活儿,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干。巴西圣保罗市著名的阿涅比会展中心,其主展馆是一个钢架结构建筑,为了加强采光效果,建筑师将拱形房顶设计成全玻璃结构。如此一来,要想保持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玻璃屋顶的清洁,可成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每逢雷雨过后,会展中心工程部就不得不聘请七八名专业清洁工干上一周时间,费时费力。今年初,工程部特地从德国订购了两个专业清洁机器人,代替工人来完成这项麻烦的工作。这两个擦玻璃自动机悬吊在房脊上,沿着房顶的一根根钢架灵巧地上下穿梭,独立作业,仅用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全部清洁工作。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布鲁克斯教授认为,若干年后,机器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将会类似于今天的计算机。他在专业杂志《技术评论》上撰文:“我坚信,机器人今天所处的发展位置就像计算机1978年所处的位置一样,不久的将来,家用型机器人就会进入普通百姓家,它们会帮助主人打扫房间、清洁地板、修理草坪,需要时还可以当门卫看家。”巴西圣保罗大学自动化研究所负责人卡洛斯也表示,大约10年之内,兼多种任务于一身的家用全能机器人就将开发成熟,投入成批生产。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家用型机器人将来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照顾老人。德国一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家用机器人。它不光可以帮主人做简单的家务,如准备餐具、打扫卫生等,而且可以搀扶主人走路,提醒主人按时服药,并能把掉到地上的物体拣拾起来。
对此,卡洛斯表示:“此类机器人具有的传递物体的功能可以帮助某些人,比如说老年人或者残疾人保持生活自理能力,但机器人绝对不会完全替代真人进行护理工作。”他指出,目前所设计出来的机器人只能通过预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工作,面对复杂情况,它们不具备识别能力,更不会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目前,全世界工程师和科学家仍在深入研究机器人。位于加利福尼亚的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试验所遥控机器研究和应用小组的工程技术人员正在致力于开发有关程序,使机器人具备与人类思维过程相类似的人工智能。
在谈到机器人的明天时,尤因博士说,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并不意味着不远的将来机器人就能像人一样思考,但通过人工智能的研究,它们能够变得更容易沟通、更具独立性、更加高效。
(选自《科技日报》)
1.根据本文介绍,机器人将来可以帮助人类做哪些工作?
2.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你从文中找出与之相应的语段。
3.阅读文章第三段,分析布鲁克斯和卡洛斯对机器人的未来抱怎样的态度?
强化训练二
神奇的智能材料
刘小峰
何谓智能材料?现在还没有严格的定义,但一般来说,它指的是能感知环境条件并做出相应“行动”的材料。智能材料的行为与生命体的智能反应有点类似。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太阳镜片中就含有某种材料,这种智能材料能感知周围的光,并能对光的强弱做出判断:当周围的光很强时,它就自行变暗;当光较弱时,它又变得透明起来。
现在,科学家们正集中力量研制使桥梁、高大的建筑设施以及地下管道等能自诊其“健康”状况,并能自行“医治疾病”的材料。这方面,美国伊得诺大学的研究已初见成效,该大学建筑研究中心的卡罗琳•德赖开发出了两种“自愈合”纤维,这两种纤维能分别感知混凝土中的裂缝和钢筋的腐蚀。粘合裂缝的纤维是用玻璃丝和聚丙烯制成的多孔中空纤维,将其渗入混凝土中,在混凝土过度挠曲时,它被撕裂,从而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来填充和粘合混凝土中的裂缝。德赖开发的另一种纤维能感知造成钢筋腐蚀的酸度。若把这种纤维包在钢筋周围,当钢筋周围的酸度达到一定值时,纤维的涂层溶解,从纤维中释放出阻止混凝土中的钢筋被腐蚀的物质。
在医疗方面,智能材料还被应用于药物自动释放系统上。日本东京女子医学院已经推出一种能根据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而扩张和收缩的聚合物。葡萄糖浓度低时,该聚合物会缩成小球,葡萄糖浓度高时,小球会伸展成带。借助这一特性,这一聚合物可制成人造胰细胞。将这种聚合物包封的胰岛素小球注入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小球就可以模拟胰细胞工作,血液中的血糖浓度高时,小球释放出胰岛素,血糖浓度低时,胰岛素被密封。这样,病人的血糖浓度就会始终保持正常的水平。
英国科学家还在研制一种能让残疾儿童借助它“说话”的智能化衣料。残疾儿童穿上由这种独特的电子纺织材料制成的马甲,连接一个语音合成器,就可以简单地通过轻拍这种触敏性材料使别人明白他的意思。把这种材料与适当的电子仪器连接起来,将带来新型外衣的问世。把电话主板集成在袜子里以提醒穿着的新鞋子是否会磨脚,或者将其放入袖子里,乃至足球衣中,让裁判知道何时被人拉扯过。还可以用该材料制成地毯,以检测走过它的“入侵者”;或者制成汽车坐垫,能感受乘客体重的分布,调整合适的承受力。
虽然关于智能材料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发展前景将是无限广阔的。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1.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内容。
2.文中第一自然段中列举太阳镜片的实例有何作用?
3.分析下面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表达作用。
科学家们正集中力量研制使桥梁、高大的建筑设施以及地下管道等能自诊其“健康”状况,并能自行“医治疾病”的材料。
4.文章第三段中黑体词“这种”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5.文章中介绍的智能材料如果广泛使用后,将会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请你列举出三点。
强化训练三
哪里来的深海“雪花”?
陈夏法
1974年,苏联的一艘轻型潜艇去北冰洋探测深海水文特征。当潜艇下降到一团漆黑的深海时,艇长命令打开探照灯,这时舷窗外出现了一幅奇妙的景象:无数“雪花”纷纷扬扬下个不停,甚至还能看到成串成串的雪片在海水中飞舞。此情此景与北冰洋冰面上空下的雪没有什么两样。在飞舞飘扬的“雪花”中,不时飘来一些形态怪异的海蜇,在雪花中摇晃而过。有时也会游来成群的鱼儿,对着“雪花”追逐嬉戏一阵,然后消失在“大雪”之中。这些深海生物的交替出现,使奇妙的“雪”景显得更加绚丽多彩。
我们知道,雪很快就会融于水,何况在北冰洋的深海,海面上还有一层坚冰阻挡着,天空中的降雪根本到不了深海,那为什么还能在此处见到这样的“海雪”奇观呢?
原来, 看起来酷似陆地上降雪的“海雪”,与陆地上的雪是两种迥然不同的东西。最早看到“海雪”的是美国的一位生物学家,他发现“海雪”是由浮游生物组成的絮状物,便称之为“浮游生物雪”。深海潜水器的发明,使人们能够潜入深海进行观察,大大地开阔了眼界,“海雪”也因此被人们所发现。
事实上,形成“海雪”的东西不只是浮游生物,海水中各种各样的悬浮着的大小颗粒,诸如生物体死亡分解的碎屑、生物排泄的粪便团粒、大陆水流携带来的颗粒等,都是制造“海雪”的原料。这些颗粒相互碰撞结合,变成较大的颗粒,便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成大型絮状悬浮物,这就是所谓的“海雪”。所以,学者们也称“海雪”为“大型悬浮物”。如果把它们从海水中取出来,所看到的不过是些絮状松散的东西,既没有雪花那样的洁白晶莹,也没有雪花那样的美丽多姿,很难想象这种东西能在海水中创造出“海雪”奇景。
经过研究分析,人们终于明白,“海雪”奇观完全是水中光学作用的结果。
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一间比较暗的房间里,我们看不到那些飘散在空气中的细小灰尘;然而,当明亮的阳光射入房间时,我们便可以看到太阳光束中飘动着无数闪闪发亮的灰尘,光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延德耳效应。同样,在黑暗的深海里,海水中的悬浮物在探照灯的照射下,也会显现出闪烁的白光。又由于光的折射作用,在水中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的要大,这样的悬浮物质就像雪花了。加上悬浮物与海水比重差不多,能在海水中随流飘荡,这样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雪花飞舞的“海雪”奇观了。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文章第一段引述了什么现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仔细阅读全文,请你说说“海雪”奇观形成的原因。
3.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雪”的?
4.文章第五段中出现了表示绝对肯定的“完全”一词,你认为合适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
《科技之光》
强化训练一:
1.擦玻璃、帮助人吸尘、割草、照顾老人等。2.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只要找的例子和说明方法相照应即可。3.他们认为机器人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可以兼多种任务于一身的家用机器人即将开发成熟。
强化训练二:
1.(1)智能材料的定义;(2)智能材料在建筑、桥梁方面的作用;(3)智能材料在医疗方面的作用;(4)智能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2.列举太阳镜片的实例,可以更直观有效地说明智能材料的行为与生命体的智能反应有点类似的特点,易于被人理解。3.拟人化的手法,使说明的语言生动形象,便于人们的理解。4.人造胰细胞。5.开放题,答案不唯一。(1)增加抗破坏能力,桥梁和建筑设施的寿命延长。(2)有利于人体健康,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3)方便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更精彩。
强化训练三:
1.文章第一段引述了苏联一艘轻型潜艇在深海中观看到奇妙的大雪漫舞的现象。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引入说明的对象,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由于延德耳效应。在黑暗的深海里,海水中的悬浮物在探照灯的照射下,也会显现出闪烁的白光。又由于光的折射作用,在水中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的要大,这样的悬浮物质就像雪花了。加上悬浮物与海水比重差不多,能在海水中随流飘荡,这样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雪花飞舞的“海雪”奇观了。3.(1)美丽的“海雪”景象。(2)“海雪”由哪些物质构成。(3)“海雪”奇观完全是水中光学作用的结果。4.合适,因为经过了科学家们深入研究分析,已经揭开了“海雪”之谜,加上“完全”一词,能体现出人类的智慧和科学的伟大力量。
升格训练
升格之前
月球探险记
范艳丽
近日,地球上的科学家们发现月球上有生物活动,就派我前往月球探险。于是我全副武装地踏上了飞船。
飞船真快呀!不好,前面好像有一颗陨石。啊,近了,近了,我乘坐的飞船怎么也躲不开,只听“嘭”的一声,飞船撞到了“黑熊”身上……
待我睁开眼睛,才看清那转动的不是陨石,分明是一个妖怪:身子圆滚滚的,浑身上下都长满了蟒蛇一样的手臂。“啊!妖怪!”我吓得拔腿就跑。可是还没有跑出几步,我就被那手臂拽回来了。
妖怪说他是“月球卫士”,难道我已经到月球了吗?我正思索着,突然,它打开了一扇大门,皎洁的光芒从大门里射出。接着,从门里走出来一群“妖怪”,为首的是一个个头高大、头戴桂冠的家伙。于是我怒气冲冲地朝着他大喊:“喂!你是哪里的妖怪?我可是来月球探险的地球人,我们人类没有恶意呀。”只见他对着捉我的妖怪叽里咕噜了一阵,蟒蛇手臂便松开了。
“我是月球上的月将军。既然你代表地球人来探险,那么就请你先见见我们的月王吧!”
走进里面,我才发现这是一个地下宫殿,竟然比地球上古代的皇宫还要华丽。宫殿中央端坐着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她竟是我在画册中见过的嫦娥。
月将军说,宝座上坐着的就是月王嫦娥仙子。是嫦娥呀!我上前问道:“嫦娥仙子,你在这个月球上不感到寂寞凄冷吗?”嫦娥仙子说:“地球人对月球不甚了解。月球上其实并不凄冷,月球可以和地球相媲美呢!”“嫦娥仙子,我可以给你拍几张照片做我们的《晨风文学社》封面吗?”“当然可以了,回头我也写一篇文章,向你描绘一下我们美丽的家园。”
哈哈,真是太兴奋了!我满载收获,乘着被撞歪的飞船,飞向地球……
升格建议
文章想象丰富,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1.文章前半部分情节气氛紧张,而后半部分过于轻松,整体上不协调。2.文章只重视了趣味性而忽视了思想性,这就使得主题不明确。可明确探险的目的,添加具有意义的部分,深化主旨,比如与月球人友好往来或开发月球旅游资源等。3.语言不够严密,准确。
升格之后
月球探险记
范艳丽
近日,地球上的科学家们发现月球上有生物活动,就派我前往月球探险。于是我全副武装地踏上了飞船。
飞船真快呀!不好,前面好像有一颗陨石。啊,近了,近了,那陨石又变成一只巨大的黑熊,我乘坐的飞船怎么也躲不开它,只听“嘭”的一声,飞船撞到了“黑熊”身上……
待我睁开眼睛,才看清那转动的不是陨石,也不是一只大黑熊,它分明是一个妖怪:身子圆滚滚的,浑身上下都长满了蟒蛇一样的手臂。“啊!妖怪!”我吓得拔腿就跑。可是还没有跑出几步,我就被那蟒蛇一样的手臂拽回来。
妖怪自称是“月球卫士”。难道我已经到月球了吗?我正思索着,突然,一扇大门打开了,皎洁的光芒从大门里射出。从门里走出来一群“妖怪”,为首的是一个个头高大、头戴桂冠的家伙。他大概是妖王吧。
于是我怒气冲冲地朝着妖王大喊:“喂!你是哪里的妖怪?我是来月球探险的地球人,我们人类可是没有恶意的。”
妖王说:“我们不是妖怪,是月球人。我是月球人类的最高统帅月王。既然你代表地球人来探险,那么请先来我的宫殿吧——”
我小心翼翼地走近那扇大门,此时才发现大门上写着“广寒宫”。进入宫中,我发现这是一个地下宫殿,竟然比地球上的古代皇宫还要华美。宫墙上画着精美的壁画,细看去,原来是月球上的历史画卷。传说中的嫦娥、吴刚竟然都是月球上的历史人物!
月王向我介绍:“月球人的祖先本是地球人。远古时期,我们的先祖嫦娥一族为避战乱,乘坐外星人的飞船来到这里。当时月球的生存环境很差,为了适应这里的环境,我们月球人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都居住在月球的内部,靠食用月球上桂树的果实为生。近日听说地球人频频来探,似要霸占月球,我们就在月球表面作了布防。如果你们地球人果真没有恶意,我们是不会伤害你们的。”
我告诉月王:“我们地球人是一个注重和平的人类。地球人来月球探险只是为了开发新的资源。”
月王听了我的解释很高兴:“啊!是这样啊!月球人、地球人原本同宗,如果能友好合作,这是一件好事啊!”
最后,我拍摄了很多月球人的生活照,当然还有月球上的许多著名景点。我出色地完成了探险任务。哈哈,真是太兴奋了!我满载收获,乘着飞船,飞向地球……O升格小结
升格后的文章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而且文章前后内容协调,能很好地互相照应,突出了中心:探险的目的,是为了月球人与地球人的友好往来。
升格之前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李冉
我进入时空隧道,输入英吉利林肯郡沃尔斯索普村1666,按下“前进”钮,只觉有一股强大的加速度,恍惚间,我已抵达了目的地。
眼前一幢农舍,绿树掩映,我来到了牛顿家——就是那位经典物理的奠基人,鼎鼎大名的伊萨克•牛顿。
叩门,屋内传出浑厚的声音:“请进。”我推门,奇怪,怎么推不动?莫非里面锁住了?再叩,还是那声音:“请进,门没锁!”我使足力气,腿绷脚蹬,头顶在门上,门终于动了,闪开一道缝,我赶忙挤进去。他就是牛顿吗?青春焕发,神采奕奕,全然没有科技楼的画像那般老成啊!哦,他只有21岁呀……寒暄之后,我便开始抱怨那扇门:“牛顿先生,您身为物理学家,怎么连自家的门都不修?该上点润滑油了吧?为了推开它,我可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呀!”“No,”他莞尔一笑,“其实你只用了270牛的力呐!”我纳闷了:牛顿怎么会知道“牛”呢?这不是后人用来纪念他的力学单位吗?我也更惊异了:短短的一瞬间,他是怎么计算出我用力的精确值呢?我还未来得及再问,他又带着睿智的微笑说:“这扇门是我像你这么年轻上高等中学时设计的小玩意儿,每位客人推门时,都会为我的蓄水池添上6000加仑的水。”天哪,太不可思议了……接着,他又和我谈了微积分、万有引力、光色理论等一大堆“最新成果”。
吃罢午饭,我来到牛顿的那间漆黑的实验室里,只见一道白光射在墙壁上,忽然化做七色彩带,“Oh,it'sbeautiful!(噢,太美了!)”这人造的七色彩虹实在美丽,我发出由衷的赞叹。他开始饶有兴致地为我解释那些我早已耳熟能详的知识:“白色的阳光是由赤、橙、黄、绿、蓝、靛、紫七色组成的,白光照在物体上,物体反射的光色就是它的颜色。这是我的发现,譬如……”
看着听着,我恍惚入迷了,我感到了星移斗转的无穷魅力:牛顿,这位科学巨擘,分明成了一个为自己的发现而欢呼雀跃的孩子;而我,反倒成了容忍晚辈饶舌的宽厚长者——这,就是科学的进步;这,就是人类的成长吧!
升格建议
本文情节离奇,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1.语句表达不够通顺,不够简练。2.本文结构不够紧凑,自然,结尾稍显突兀,不能保持文章结构的完整性。
升格之后
我与牛顿的一次亲密接触
李冉
我进入时空隧道,输入“1666•英吉利林肯郡沃尔斯索普村”,按下“前进”钮,只感觉一种强大的作用力,恍惚间,我已抵达了经典物理的奠基人牛顿家门前。
叩门,屋内传出浑厚的声音:“请进。”我推门,奇怪,怎么推不动?再叩,还是那声音:“请进,门没锁!”我使足力气,腿绷脚蹬,头顶在门上,门终于动了。刚闪开一道缝,我赶忙挤进去。他就是牛顿吗?青春焕发,神采奕奕,全然没有科技楼上的画像那般老成啊!哦,他好像才20多岁呀!
寒暄之后,我便开始抱怨那扇门:“牛顿先生,您身为物理学家,怎么连自家的门都不修?为了推开它,我可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呀!”“No!”他莞尔一笑,“其实你只用了270牛的力。”我纳闷了:他怎么会知道“牛”这个力学单位呢?就这一瞬间,他又是怎么计算出我用力的精确值的呢?未等我发问,他又带着微笑说:“这扇门是我上高中时设计的小玩意儿,每位来访的客人推门时,都会为我的蓄水池添上6000加仑的水。”天哪!太不可思议了……接着,他又和我谈了微积分、万有引力、光色理论等一大堆的“最新成果”。
午饭后,我随牛顿来到拉着窗帘的实验室。只见一道白光射在墙壁上,忽然就化做七色彩带,“Oh,it'sbeautiful!(噢,太美了)!”后来我才看清,那彩虹发自一个三棱镜,但那人造的七色彩虹实在美丽!他由此开始饶有兴致地为我解释那些我早已耳熟能详的课本知识:“白色的阳光是由赤、橙、黄、绿、蓝、靛、紫七色组成的,白光照在物体上,物体反射的光色就是它的颜色。这是我的发现,譬如……”
看着听着,我恍惚进入梦的世界,我感到了星移斗转的无穷魅力。牛顿,这位科学巨擘,分明成了一个为自己的发现而雀跃的孩子;而我,倒成了容忍晚辈饶舌的宽厚长者。这,就是科学的进步;这,就是人类的成长吧!
走出实验室,我没有急于踏上归程,而是漫步在沃尔斯索普的乡间小路上,聆听着傍晚林间画眉嘹亮的啼啭,呼吸着十七世纪鲜润的空气,一种责任感在心中油然而生。“站在科学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会有今天这样强大。而为了人类的成长,我将要付出多少“牛顿”的支撑呢?将来面对更年轻一代的探访和质询,我将会有怎样的发现,怎样的成果呢?
升格小结
升格后的文章语言简练准确,表达条理清楚。另外,增加末尾段,按时间顺序设计,转换了表达方式,由叙述到抒情议论,从而达到立意高远,升华主题的目的,使文章结构完整,结尾自然有力。
写作实践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科技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活动的知识体系。创建这个知识体系的社会活动就是科学活动。科学活动的任务是发现规律,提出理论,解释现象,认识世界。
科技,使世间万物充满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幸福与方便。它激励着人们前进,推动着社会文明发展。它是一个神圣的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请你以“科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写好这一类文章必须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认识到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哪些便利。只有这样,写作时,才能把学习、掌握、运用科学技术同个人的使命、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科学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可以从利与弊两个角度谈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双重影响,科学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也可以写人类应该怎样趋利避害,但始终应明确一点,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主流是不会变的。我们可以利用小说、记叙文、书信等多种体裁,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与科学相关的事生动地描述下来,让我们在热爱科学的过程中受到启迪与教育;也可以写科幻性的记叙类文章,但在写科幻作品时,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外,还需要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切忌胡编乱造。
佳作展示一
愿你到“太空岛”上去生活
张政
有人预测,到2035年,全世界人口会突破100亿大关,那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将难以承受这么多人口带来的沉重压力。
出路在哪里呢?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可以向外星移民,要尽快地开发月球、火星,使之成为适合人类生存繁衍的星体。还有一部分科学家对这一观点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当务之急是在宇宙空间建造“太空岛”。建造“太空岛”的设想,起初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奥尼罗博士提出的。他将自己的设想告诉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师生们在一起进行各种计算研究,提出了一个实验性小型“太空岛”的设想方案,终于使设想具体化。
他们以地球为蓝本,设计了一个内壁为真空的有住宅、树木、河流和娱乐场所等的“太空岛”。这座“太空岛”发射升空后,每分钟自转两周,在赤道处会产生几乎与地球引力相同的离心力。人如果生活在这样一个“太空岛”上,感觉与在地球上相似。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太空岛”的离心力会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减小。在南北纬60度处,其引力是地球引力的50﹪。在地球上体重588牛顿的人,这时只有294牛顿了。到南北纬75度处,则只有147牛顿。而到了两极,人将处于失重状态。设计人员根据“太空岛”在不同纬度的不同情况,还别出心裁地在“太空岛”内安装了各种高科技设施,以消除失重对人的影响。
这个实验性的小型“太空岛”只能容纳1万居民,如果这次试验成功,下一步将建造巨型“太空岛”。计划在未来发射升空的巨型“太空岛”内,能容纳几百万居民。它的形状像个圆筒,直径65千米,周长200多千米。这个圆筒形“太空岛”升空后每两分钟自转一周,其内壁与地球的容貌相差无几。
未来的“太空岛”是一个封闭的玻璃圆筒,里面的空气成分、气压、气温等条件都与地球上相似,但没有四季变化,四季都温暖如春,是适宜地球人居住的地方。
但“太空岛”上的生活与地球上大相径庭。“太空岛”里有公路,但没有车辆,如果“太空岛”的居民想去相邻“太空岛”居民家串门的话,就得穿上能在太空行走的那种宇航服,并按规定在有“牵绳”的路线往返,否则就回不了家。吃是“太空岛”里的一件大事,又是一件棘手的事。现在的宇航员吃的是特制的太空食品,必须有高营养和高能量,并且不易变质,在24摄氏度的条件下,至少要保存400个小时,并且价格昂贵。因此,这成了“太空岛”最难解决的问题。
科学家预言,到2080年,将会有10亿人移居到“太空岛”上生活。“太空岛”将是21世纪人类创造的最辉煌的科学成果之一。
点评
本文开篇以科学的数据说明未来人口对地球的压力之大,自然地引出下文。接着妙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然后又在对比之中突出“太空岛”是人类未来的理想居所,并以逻辑顺序展开全文,逐层深入地说明了“太空岛”的可行性,并对其生存的环境给予了详细的介绍,让我们不禁为之怦然心动,有一种早日登上“太空岛”去生活的冲动。这也充分显示出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与不屈的探索精神。
佳作展示二
斑斓的科学
蔡玲玲
不知何时,人类的祖先就打开了“科学”这道神奇的大门,渐渐揭开了科学的神秘面纱。
红色——热情
被称为“镭的母亲”的居里夫人,她的故事是悲壮的、激昂的、震撼人心的。她一生都在为科学事业拼搏奋斗,以最大的热情去迎接每一次挑战。长期与放射性物质接触使她不幸身患重病,然而她却从未退缩过。她就是科学史上那一抹红色,她的工作热情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去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
金色——收获
几十年如一日,历尽千辛万苦,袁隆平终于成功地培育出了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极大地缓解了中国人多田少的严峻形势。袁隆平被尊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但他却说自己只是一个“中国农民”。又是一年秋来到,金灿灿的水稻大丰收。金色,象征着辛苦付出后的收获。
绿色——创造
在一棵苹果树下,一个成熟苹果的落地,砸出了牛顿的灵感,“万有引力”学说就这样诞生了。后来,这个学说又与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相结合,构成了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让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让后人找到了可以站得更高的巨人的肩膀。绿色,是创造的代名词。
银色——成熟
2003年,杨利伟穿着银色的宇航服进入太空,迈出了中国载人航天之路的第一步,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又上新台阶。2005年,浩瀚的太空又留下了费俊龙、聂海胜的身影,至此,我们与发达国家在航天技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小了。银色,是中国宇航事业不断走向成功的象征。
色彩斑斓的科学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万花筒。愿人类能够消除科学发展中不和谐的色彩,让璀璨、斑斓的科学之花竞相开放。
点评
本文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赋予科学以红、金、绿、银等色彩,并把几位名人的事迹和色彩巧妙联系起来:居里夫人的工作热情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是红色的,袁隆平培育出来的稻谷是金色的,牛顿的创造是绿色的,杨利伟的宇航服和中国的航天事业就像成熟、稳重的银色。文贵在新,此文能脱颖而出是必然的。
拓展训练
阅读右边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定,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是一幅幽默的漫画话题作文,它所提供的材料是漫画,与文字材料话题作文相比,增加了读图的难度,但由于漫画本身的形象性,使考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有了生动形象的依据。写好这篇漫画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读懂漫画的意思。只有读懂了画意,明确了画旨,才不至于偏题跑题。如这幅漫画,画面中的父子俩居住在太空城里。爸爸指着遥远的地球,告诉儿子:“瞧,那就是咱们的故乡!”观察分析漫画,可知它突出了科学发展的美好前景,即移民于外星球,这就把握住了漫画的本质所在。2.要善于联想和想象。在写作时,要运用联想和想象加深对画意的理解,再联系自己生活周围的人和事来写作。
此题适宜写科幻类的记叙文,或描述太空城里的美好景象,或叙述外星人与地球人和谐相处的生活情景,或描绘往返地球与外星球之间的见闻等。
素材链接
1.现在全球人口60亿,到2800年,每人平均陆地仅40平方厘米,拥挤程度如人在上班高峰时的公共汽车里。人类计划欲将火星改造成能生存的第二故乡。计划如下:2030年-2080年,为火星加温;2115年,空中出现蓝色的云彩;2130年,平均气温达摄氏零度,火星上能够生长树木,大约有25万人生活;2150年,火星解冻,各种小动物可在户外自由呼吸;2170年,改造火星计划完成,实现人类在火星生存的梦想。
2.1996年克隆羊“多利”的问世,使得全世界更加重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在20世纪,人类不止一次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南极冰雪融化、沙漠化加剧、物种灭绝、核武器的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