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2

(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

学生们在初一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一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这课《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生要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而且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2)【本课的知识体系】字词(略)②本诗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③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永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④诗歌所具有的深广的社会意义。

二、确定教学目标

1、依据

(1)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我的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字词知识不多,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计划以“熟读”“解读”本诗为重点。

(2)★学生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可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启发,教师做点评;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或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研究活动,不一而足。(再举例来说,我教的两个班,两个班都很活跃,相比之下,A班里有独立见解的人多,B班的思考风格较“保守”的人多,所以在A班,我会鼓励有主见的学生个别发言,由他们去带动课堂;在B班,则多由我来对课堂进行整体性的启发和点拨。如此,两班学生都能围绕课堂积极地进行思考。)

2、确定基本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教学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三、教学思想: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如何发散学生的思维又不使学生的思维过于散漫?如何使理解力水平较低的学生也能实现对诗文的正确把握?如何处理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很显然,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却不能死抓,教师更应该就学生实际的表现灵活调整课堂的进程。教师首先要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诗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导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并对突发的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2)教法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3)手段——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两体现:a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b体现教法,学法)

※具体过程

(一)导入。

回忆杜甫的相关资料(朝代、字号、称誉等),并背诵《春望》,让学生说说杜甫所处时代的时局特征和社会状况。(投影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

2、教师做一般朗读,意在正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投影部分字词注音和解释)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点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

(投影本诗歌的基本节奏,标出压韵部分)

(三)品味语言。

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谨,层次井然。重点让学生品味诗歌中的精彩用词与语音节奏随情感变化有致变化的特征。

询问学生:“这首诗你们至少读了两遍了,在语言上有什么感觉呢?里面有哪些字词使你特别留意的?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再让代表发表观点。教师相机点拨。提点完毕后,全体朗读一遍诗歌。

(四)师生讨论。

提示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思考诗歌的内容意义。在其中贯通对难重点的把握。

1.把握诗歌的内容。

〖这里很多学生会问到“为”为何读wei的上声,教师可就这个问题解析诗歌的题目。〗

⑴问:由题目看,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形下作的?(单独提问,学生举手回答)

点拨:由题目看,可初步了解到这是在八月的时候,诗人因茅屋被秋风刮破之后写的诗。“为”在这里是“被”的意思。

⑵问: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发泄因茅屋被秋风吹破而产生的不满么?联系诗中所描写的情况推测作者的境遇和思想感情。(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观点并提出新问题)

点拨:诗人的不幸是接二连三的。秋风、群童、薄衾、夜雨使老杜甫的痛苦逐层加深。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战乱后国家由盛转衰的社会状况。诗人当时非常贫困,这些可以从居所的简陋、茅草的难得、寝具的陈旧等看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的心情无疑是非常的沉重。

2.思考诗歌的意旨。

〖在这部分,学生很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杜甫怎么不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住好一点的房子?”“杜甫那么有才华,又做过官,为何会落到这样的境地?”“他为什么不马上把茅屋顶修好,却束手看着床头屋漏?”“杜甫自己都那么惨,为何还要忧国忧民?”——根据学生的年龄及阅历特征,他们会不大理解杜甫为何自顾不暇还要为天下寒士忧虑,也不明白“广厦千万间”的理想在当时来说不可能实现,诗人却还是要抱以希望。此时可以就手展开讨论,认识当时社会状况和诗人的心境,感悟诗人的思想境界。〗

⑶问:面对这重重的不幸,换了主角是你,你会有什么心理活动?而诗人的表现如何?

点拨:诗人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悲苦,“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

⑷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表达诗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抒情的高潮部分是哪一句?

(学生集体找出答案,并朗读之)

点拨:(略)

⑸问:诗人的理想你们看来,在当时可以实现吗?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

点拨:诗人的理想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牺牲也是一样。

他生出这样的愿望,是基于对人民困苦生活情况的深切体会,诗人个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意识迫使他自己为民疾呼,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无功利色彩。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一方面也凸显出诗人“兼济天下”的情怀,那一颗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

(五)小结。

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再次朗读诗篇。

①教师范读(富有感情的吟诵),并投影诵读要注意的节奏和重、拖音。

②学生借鉴教师的方法,自由吟读诗篇,同时背记内容。

③学生共同朗读。

(六)能力拓展:时间允许的话,可安排学生对杜甫的其他现实主义风格的诗篇进行品读。

(七)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除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还要体现延伸性学习思维,如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一次不幸或难过的遭遇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诗;让学生结合更多的杜甫资料,为此诗写一个简短的读后感(本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便是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所以,可安排如下作业:

①结合自己的理解反复吟咏本诗并背诵

②结合更多的杜甫资料,把你对此诗的感想写下来,200字左右。

③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一次不幸或难过的遭遇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诗。

六、几点说明

(1)投影片内容

◎本诗相关的字词注音及解释;

◎诗篇的基本节奏;

◎本诗的相关背景资料;

◎结构及内容的板书;

◎相关的思考与练习题。

◎杜甫的其它诗篇的鉴赏

⑵朗读示范:教师亲自示范

⑶板书设计(略)

⑷时间分配:一课时

(5)课堂教学特点:以读带解,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探讨式教学。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