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完成8——13题(16分)
①“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事隔30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②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③ 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④ 他不答,他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⑤树旁乱草中惠宰有声,原来有人作画。他正在调色板上蘸着颜色,蘸了又擦,擦了又蘸,好像不知怎样才能把那奇异的色彩捕捉在纸上。
⑥“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⑦ 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的遗桥了。远望如一个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不过桥下水流如线,过水早不必登桥了。
⑧“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⑨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8.解释下列词语。(2分)
(1)嗫嚅: (2)理直气壮:
9.选文第 ②段中“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本句话中的“尽责任”指什么?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觉得自己应尽的责任是什么?(4分)
10.选文第④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2分)
11.你如何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3分)
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12.你如何看待青年人的话语,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3分)
13、作者写“我”与年轻人对话的目的何在?(4分)
阅读答案:
8. (2分)
(1)嗫嚅: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2)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9. (4分) “尽责任”指如何为祖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个中学生,首先应该学好文化知识,掌握好为祖国做贡献的本领。(意思符合要求即可)
点拨:“尽”在这里是“全部用出”的意思。应联系本文的写作主旨来回答。
10. (2分) 描写 点拨:本段主要是描绘夕照下圆明园的景象。
11. (3分)这些句子写出了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出废墟的荒芜和清冷。这里,不仅是逼真形象的描绘,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12. (3分) 符合题意即可。 点拨:可从青年人的特点、青年人应肩负起的责任谈起。
例一:“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
面对时代的变革迷惘和徘徊,渴望变革,但又不知道路在何方,且心有余悸。
例二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 表现了青年人在时代变革前的思索,也表现了人们对好政策的渴望。
13、 (4分)作者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希望他们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 点拨:从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