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材的每篇课文后面,我们都会看到“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作为第一要求列于“思考·练习”之首,主要目的在于彻底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今天,字典语文网小编就跟大家说说朗读中的感悟和积累,一起来看下!
朗读中的感悟和积累由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首先,力求突破“理解为先”“析为主线”的传统阅读教学方式,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读”“背”在阅读教学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中的重要性。旧版教材,其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基本上是按照“理解内容——训练技能——巩固基础——朗读背诵”的脉络安排的。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人教社1996年版小学第九册语文教材),在“思考·练习”中,共安排了五个方面的内容:(1)、(2)项内容突出理解和情感的体会;第(3)项为词句的理解;第(4)项是词语的掌握和应用;第(5)项才是“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如此安排,意在告诉我们,“读”“背”必须放在“理解”和“基础、技能训练”之后,给“理解为先”或教师的细讲泛析提供了“依据”。同时,这样安排,还会使人产生朗读或背诵练与不练无所谓的错误认识。而新版教材力求彻底改变传统的理念和做法,仍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第(1)项内容即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将内容的理解和基础及技能训练安排在“读”“背”之后,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思考·练习”的导向作用,促使我们彻底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来理解课文。如此要求,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又能改变枯燥、乏味的阅读教学氛围;既否定了“理解为先”“析为主线”的做法,又富涵新的阅读教学理念,“破”“立”结合,实为难得。
其次,将“有感情地朗读”或者“背诵”作为第一练习要求提出来,淡化了对载体的枯燥、生僻的理解。以新版第九册语文课本中的《再见了,亲人》为例,在圈定“思考·练习”的内容时,不但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作为第一要求,而且对需要理解的内容也进行了优化,摒弃了一些师生讨厌的“思考题”及其相关内容,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新版教材尤其重视朗读、背诵、体悟和积累,仅第九册语文课本而言,要求“有感情朗读”和“朗读”的课文达到了17篇,要求背诵全文或段落的课文有12篇(含古诗),另外,8个“积累·运用”中均安排了“读读背背”的内容。由此可知,“读”“背”和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面对这一导向性的“读”“背”前置,我们的阅读教学该如何操作呢?首先要提高认识,传统的“讲讲读读、以讲为主”的阅读教学方式的确是弊端无穷,使丰富多彩、血肉丰满的语文载体变得枯燥、干瘪。其二是解放思想,放手让学生去读。一般来说,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就基本上读懂了课文,读懂了课文,再来背诵,也就不难了。其三,读解结合,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学生读会了,能背了,我们相信,课后大多数问题对学生而言也就不难了。
总之,人教社2002年新版小语教材,在处理“思考·练习”时,将“读”“背”训练作为第一要求提出来,是彻底改变阅读教学现状的一重大举措,我们不仅要知晓其“苦心”,更要大胆探索和实践,确保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朗读中的感悟和积累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