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玄奘是可悲的 周国平
①在中国历史上,世界级的精神伟人屈指可数,玄奘是其中一个。这样一位受到许多国家的人民崇敬的中国人,今天在自己的国家还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他呢?
②玄奘不但是一位伟大的行者、信仰者,更是一位伟大的学者。
③他身上,有一般中国学者身上少见的执著求真的精神。去印度之前,他已遍访国内高僧,详细研究汉传佛教各派学说,发现它们各执一词,互相矛盾。用已有的汉译佛经来检验,又发现译文多模糊之处,不同译本意思大相径庭。因此,他才“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到佛教的发源地寻求原典。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求取和翻译佛教经典。其中,取经用了17年,译经用了19年。他是一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的人,有极其明确的目标,因而能够不为任何诱惑所动。取经途中,常有国君挽留他定居,担任宗教领袖,均被他坚辞。回国以后,唐太宗欣赏其才学,力劝他还俗,“共谋朝政”,也遭他婉谢。
④超常的悟性加极端的认真,使玄奘在佛学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所翻译的佛经,在量和质上,直到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无人能够超越。他的佛学造诣由一件事可以看出:在印度时,戒日王举行著名的曲女城大会,请他讲大乘有宗学说,到会的数千人包括印度的大德高僧全都叹服,无一人敢提出异议。以访问学者身份成为外国本土文化首屈一指的大师,这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例子。
⑤世界知道玄奘,则多半是因为《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其实是玄奘西行取经的副产品,仅用一年时间写成,记述了他所到各地的概况和见闻。西方考古学者根据此书在新疆、印度等地发掘遗址,皆得到了证实,可见玄奘治学的严谨。这本书为印度保存了公元七世纪前的古代历史,如果没有它,印度的这段历史会是一片漆黑,没有记录历史习惯的印度人甚至不知道佛祖是印度人。正因为如此,玄奘之名在印度家喻户晓,而《大唐西域记》则成了学者们研究印度历史必读的经典。也因为如此,不但在印度,而且在日本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玄奘都是人们最熟悉和崇敬的极少数中国人之一。
⑥今天许多中国人只知道电视剧上那个娱乐化的唐僧,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懂得他的伟大的人就更少了。一个民族倘若不懂得尊敬自己历史上的精神伟人,就不可能对世界文化做出新的贡献。应该说,忘记玄奘是可悲的。
(选自《闲情的分量》,有删改)
16.第①段中的划线句是作者针对什么现象发的感慨?在原文中找出一句话回答。(3分)
17.分析全文结构,概括相关内容,填写在下表的空格内。(4分)
第②段
“玄奘不但是一位伟大的行者、信仰者,更是一位伟大的学者。”
第③段
玄奘具有执著求真的精神。
毕其一生求取和翻译佛经,不为荣华富贵所动。
第④段
第⑤段
18.如果把“到会的数千人包括印度的大德高僧全都叹服,无一人敢提出异议”中加点的“敢”字去掉,好不好?为什么?(3分)
19.结合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7分)
(1)本文第③④⑤段的内容让你联想起《西游记》中“唐僧”的哪些故事?请简要概括其中一则。(2分)
(2)以本文中的“玄奘”为比较对象,谈谈你对《西游记》中的“唐僧”或娱乐化的“唐僧”(如《大话西游》中的唐僧)的认识。(5分)
答案:
16.“今天许多中国人只知道电视剧上那个娱乐化的唐僧,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懂得他的伟大的人就更少了。”(3分)
评分标准及说明:三个分句各1分,每少一个分句扣1分。
17.示例:
玄奘在佛学上取得伟大的成就。在印度讲佛经,连印度的大德高僧都叹服(或:他所译佛经至今无人超越)。
玄奘有严谨的治学精神。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历史的经典(或:他所记述的内容得到考古证实)。
评分标准及说明:每空1分,概括简要准确即可得分。不是仿写,不要求表达形式上的完全一致。
18.不好(1分)。“敢”字强调印度大德高僧们对玄奘叹服的程度(1分),去掉就不足以凸现他在佛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之大(1分)。
评分标准及说明:考生能从词语的字面意义及对本段中心的作用角度分析,且表达准确不空洞,即可得分。
19.(1)示例:唐僧不愿做女儿国驸马。……
评分标准及说明:故事源自《西游记》,符合本文中心(1分),表达简明(1分)。
(2)示例一:玄奘是名著中“唐僧”的原型。唐僧身上有玄奘执着求真的优点,也有普通人胆小怕事、软弱无能、难辨是非等缺点。本文中的玄奘寄寓了作者对执着(文化)精神的肯定和追求,而唐僧却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形象,前者更可敬,后者更可爱。
评分标准及说明:能对人物性格、品质特征进行正确比较,得2分;如果能结合本文和名著谈出自己的理解,得2分;表述有条理、语言简明,得1分。
示例二:影视剧中娱乐化的唐僧即使还有一点真实玄奘的影子,也已沦落成为娱乐观众的一个道具了。多情、啰嗦的“唐僧”,与玄奘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除了博得观众哈哈一笑以外,没有多少价值,属于肤浅、低俗的文化消费(“娱乐至死”)范畴。
评分标准及说明:能指出娱乐化唐僧的特征,得2分;如能联系现实进行深层思考,并且表述简明,即可得5分。本示例答案只是供阅卷老师参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判断。
这道题有较大难度,要求考生紧扣本文,联系名著或者现实深入思考。从命题的角度,不把评分标准仅仅定位在结论的对与错,而是认识程度的深与浅、语言表述能力的强与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