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设计打破了小说教学的程式化模式,采用数字牵引教学刺激学生学习,让他们鸟瞰全篇,领会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特色,挖掘作者刻画人物形象和描写社会环境的意图。
【数字提要】
1、两种人的笑声;
2、两次人物的外貌描写;
3、两次掏钱时的动作;
4、两次出现钱的数目;
5、两次人物出场;
6、主人公五次争辩;
7、众人七次笑声。
【牵引教学】
1、展示主人公悲剧的轨迹:
提问:人物的外貌动作常常能反映人物的精神生活状态,在小说《孔乙己》中作者几次写了人物的外貌和动作,且钱的数目也有什么变化,这样描写有什么意图?
明确:
作者两次写了人物的外貌:第一次刚出场时“穿长衫”,含蓄说明了他硬摆读书人的架子,不愿与劳动人民为伍。“青白的脸色”可见他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第二次出现也是最后一次出现时却不见长衫,只见“破夹袄”,可见他生活已经很艰难,连摆读书人的架子也无暇顾及了。“青白的脸色”不见了,却是难看的“又黑又瘦”的脸,可见他生活连“半饱”也难达到了。
作者两次写了他掏钱的动作,前者“排”出的是“九文大钱”,表现他还有几分炫耀的资本,后者“摸”出的是“四文钱”表现出动作的迟钝,钱也藏得严实,可见这钱来之不易。
点拨:作者刻意两次描写外貌、掏钱的动作和钱的数目,目的是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读者主人公已经穷困潦倒,同时也向我们展示出孔乙己逐渐被旧社会吞没的人生轨迹。
说明:这一问能让学生领会寥寥几笔,神情毕肖的外貌描写以及精妙的人物动作描写,不是琐碎无意义的,而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体会作者细微处用词的精妙。
2、由浅入深的嘲笑和由强到弱的争辩:
提问:孔乙己在那冷酷无情的社会,是个多余人,同时他还是众酒客的笑料,作品多次写众人的嘲笑声,也多次写了孔乙己的争辩,请列举出。同学们是否能在次序上看出什么规律?作者这样安排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
作品中五次写众人对孔乙己的嘲笑:
笑伤疤──笑偷窃──笑挨打──-笑落第──笑断腿。
孔乙己作出的相应反映是:
不回答,排出九文大钱──睁大眼睛说“污人清白──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窃书不能算偷”──颓唐不安“笼上了一层灰色”──低声说道:“跌断,跌……”,“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可见孔乙己的争辩由强到弱。这样的步步描写深化了主题。
点拨:短衣帮取笑孔乙己,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冷酷无情,也表现了“短衣帮”的麻木。作者又以孔乙己受众人戏弄时的动作神态的先后变化和争辩的逐步减弱,表现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说明:这一问,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严谨的思维也得以训练。
3、贯穿全篇的“笑声”:
提问:我们知道小说两次写人物出场手众酒客嘲弄的场景,主人公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请大家找出文中的笑声,每次笑声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共七次写笑声:开篇一笑引出主人公;二笑说明孔乙己是人们的笑料,是精神变态的畸形人,也反映群众的冷漠和麻木;三笑是“众人也都哄笑起来”这是对第二次笑声意蕴的强化;四笑是“我可以附和的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引人发笑”,这是特写镜头,在情节上起承转作用。五笑是“孩子的笑声”,表明孔乙己不仅是成年人的笑料,更是孩子们的笑料;六笑是“便和掌柜都笑了”,则把情节推上了高潮,使读者感到当时社会冷漠无情已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七笑交代了主人公的悲剧结局。
点拨:作者以阵阵笑声和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意在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群众的麻木。
说明:这是一个纵横全篇的中心问题,能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总体评价:数字牵引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能激发学生的研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品析、钻研、体味的读书的好习惯,也能让学生在很短时间里迅速地掌握小说内容的运载过程,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板书】
第一次出场 最后一次出场
穿旧长衫──────穿破夹袄
青白脸色──────黑而且瘦
排─────────摸
九文大钱──────四文大钱
笑──笑──笑──笑──笑
辩──辩──辩──辩──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