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西藏班语文学科资料“断章取义”也相宜

西藏班语文学科资料“断章取义”也相宜

断章取义

也相宜

梁启超

先生《敬业与乐业》一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引述丰富。但正如作者自己说的那样,篇中的引文或引例,

多有“断章取义”之嫌,以下不妨试举几例:

1

、“敬业乐群”

语出《礼记·学记》,原文为“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

大家知道,《礼记》是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引文一句意指“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

,显然在于阐述教学的制度与方法。而文中摘引了“敬业”一词,作为作者主张的之一,意指在工作中的“责任心”。

2

、“安其居,乐其业”

语出《老子》,原文为“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引文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图景,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

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

”。文中将其化用为“乐业”,作为文章论点的另一半,意指工作中的“趣味”。

3

、“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语出《论语·学而》,原文为“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其本意在于告诫人们要有所学,有所思。而文中则借以否定“无业游民”,从而强调有业的必要性。

4

、“主一无适便是敬”

语出朱熹的《四书集注》,《论语》原文为“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朱子注释“敬”为“敬者,主一无适之谓。敬事而信者,敬其事而信于民也。”就原文来看,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论语》的原意,很明显,孔子这里提出的是统治者的治国之道,要求在办理国家大事时严谨认真;二是朱子的注释,着重强调“一心一意”,并征引杨氏的解释:“上不敬则下慢,不信则疑,事不立矣。敬事而信,以身先之也”,应该还包含有身先士卒的意味。而文中则借用朱子的解释,来阐述对待职业应有的态度――专一。

5

、“佝偻承蜩”

语出《庄子·达生》,原文为“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

子巧乎!有道邪?

曰:

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财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着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倾喟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庄子·达生》篇讨论的是关于如何养神,从而实现通达生命的问题。全篇运用了十二则小故事,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其核心就是主张“弃世”,“弃世”就能“无累”,“无累”就能“形全精复”、“与天为一”。“佝偻承蜩”是其中之一。庄子借佝偻承蜩的故事,说明养神的基本方法在于“使神思高度凝聚专一”,而要真正做到凝神,庄子认为只有象佝偻那样“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即忘却外物,摒除各种外欲。而梁先生则着眼于孔子的点评,取其“用志专一”之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要对职业“忠实”,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

6

、“君子素其位而行

,

不愿乎其外”

语出《中庸》(第十四章)。就字面意思理解,本句是说: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超越自己的本分,不越俎代庖;从思想主张上说,它体现了《中庸》“忠恕宽容”的主张。(《中庸》的思想核心是: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它继承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的思想境界。而文中则在于论述“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的观点。

此外,文章还引述了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例子。百丈禅师是唐代一位名僧,他针对当时丛林初立,未订规章的现象,便参照大小乘戒律,制定各派都接受的《禅门规式》,被寺院普遍推广,世称《百丈清规》。宋初《百丈清规》被定为天下禅林必须奉行的管理条例,一直沿用至今。“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即源出于此。而且,据说老禅师自己一直身体力行,带头遵守这一规章制度。可见,此例原意也在于教导人们要“勤业”,不偷懒。而文中则以论述有业的必要。

按理说,无论说话还是作文,或引文,或述例,都要求切近原意,切忌断章取义,除非是别有用心,故意歪曲、篡改。而梁先生此文却数犯引文之忌。而且在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也不乏“过头”的言论、观点,如课后研讨与练习题四,关于一个木匠与政治家的价值比较等问题,就明显存在“偏颇”。但是,我们纵观全文,不但没有感到丝毫的的突兀和勉强,反而处处让人感到作者引经据典,信手拈来,都是那么贴切自然,心悦诚服。显示了作为一个学者的博识与论说技巧。具体地说,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

1

、“得形忘意”

梁先生在文章一

开头就说:“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里的“造”,一是指“造文”,即抽取两部经典中两句话的四个字,合成了自己的观点;二是指“造意”,即抛开原文的意思,采取“移花接木”的方法,赋予其全新的意义,从而来表达自己的主张。有文章曾专门讨论过文中所阐述“责任心”和“趣味”问题,认为它体现了梁先生的一贯主张,也就是说,作者是言由心生。至于如何说,梁先生则化用典籍,“为意造文”,既使人感到语出有典,为文造“势”,又明确告诉读者,自己是“断章取义”得来,而“别有用心”,充满谐趣。现今生活中活用成语的广告、移用歌词等现象,也与此相类。

2

、“主一无适”

现实中,一些事物往往存在多面性,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情况下,常常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议论中,作者为了阐述自己的看法,则多采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加以强化。同样,在引用论证时,也要对引文或事例加以合理的取舍,或取其中一层意思,或选其中一个侧面,为自己所用。梁先生的这篇文章,是他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所作的演讲。中华职业学校成立于

1917

5

月,主要创办人是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先生。黄先生一生致力于推广“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他曾针对一些职业教育者“非以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的错误认识,提出了“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的重要观点。他为中华职业学校拟定的校训是“敬业乐群”。当年梁启超曾参与过中华职业学校的创建,也是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理念的赞同者。由此,作者在演讲中,紧紧围绕这一办学宗旨和教育思想,集中进行阐发。其中不惜冒世俗之不韪,提出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拉黄包车的和当大总统的并没有高下等。在引文的运用上,也多有侧重,如引“佝偻承蜩”一例,作者选取了孔子的感喟,引《四书集注》,则偏重朱子的一家之言,引百丈禅师的例子,则将它用来证明有业的必要。

3

、去“邪”归“正”

据说,象“以德报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等词语,被国人所误传了数千年。所谓误传,当然是指词义与原义出入太大。但问题是,数千年来,人们为什么将错就错,绝不会是因为弄不懂它们的真正意思,很可能是它迎合了人们的某种意愿。如上述两例,则是择取了它们的积极含义。在梁先生的文中,也有类似的用法,如引《中庸》句,就是借此来强调要专心做事的。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