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古隆中
周沙尘
湖北省襄樊市西南13公里处,古称邓县隆中。它之所以为世代人民所仰慕,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在这里住过的缘故。
在金风送爽,玉露生凉的重阳时节,我去初访古隆中,凭吊诸葛亮故宅。从市区出发汽车行驶约30分钟就到隆中山口,山口有一座三门石坊,正中刻有“古隆中”三个大字,背阴刻有“三代下一人”五字,含义很明显,“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是夏、商、周以后的一千几百年来唯一的人杰。石坊两旁刻着杜甫“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还刻着摘自诸葛亮《戒子》一文中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八字。这杜甫的诗赞和诸葛亮的遗文,大体上说明诸葛亮一生的为人。由此我联想到苏轼的两句诗:“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他是有感而发,若不到古隆中,也难领会。
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