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厚积而薄发──以《杨修之死》语文教学管窥中学生网络阅读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

厚积而薄发──以《杨修之死》语文教学管窥中学生网络阅读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网络所提供的资源中查找适合自己阅读的内容进行阅读,并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搜集以及信息发布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厚积”(广泛获取、提炼信息)“薄发”(灵活运用信息,内化为自身能力),实现大语文的教育目标。

我以《杨修之死》为例来探讨中学生网络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调动网络资源,训练网络阅读能力从而学会辨证、客观、科学地看人、事,“以人为镜,明得失”,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整个教学流程分:

1、思维预热。

2、思维大碰撞。

3、思维拷问。

4、思维创新。

【关键词】

厚积薄发

中学生网络阅读能力

辨证

创新

【课前分析】

网络信息时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知识与信息的革命,它不仅为人们基于信息时代的学习提供了崭新的方式,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适应信息时代学习的要求提出了新的课题。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当人们想要通过更快捷的阅读获取更全面的信息时,就必须在原有的阅读方式中再嵌入一个全新的阅读方式──网络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阶段目标中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进行探究性阅读”,“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在信息社会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只有培养中学生的网络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厚积”(广泛获取、提炼信息)“薄发”(灵活运用信息,内化为自身能力),实现大语文的教育目标。

一、网络阅读能力的概念界定

网络阅读,就是利用网络,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网络所提供的资源中查找适合自己阅读的内容进行阅读,并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搜集以及信息发布的学习活动。

网络阅读能力应包括迅速检索信息的能力、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批判性评价信息的能力和有效加工及创造性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网络阅读能力的意义

21世纪的今天,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素质是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或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而初中语文素质教育更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竞争能力的未来人才的研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我构建的实践主体,成为当今时代的弄潮儿,有潜力的未来栋梁,并通过广博而深刻的阅读学习,拥有整个世界。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成熟,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技术也趋于高度的信息化、网络化、开放化,这就促使现代教育在教育因素上要网络化,教育形式和手段上要信息化,开放化。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受传统阅读观念的影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在具有高容性、兼容性、瞬时性、开放性、形象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征的计算机网络面前,不知所措,严重缺乏收集、分析、处理、发布、应用信息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整体性、个体性、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中应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和内在联系的知识),还能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是其它媒体或其它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它为拓宽语文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培养中学生网络阅读能力的教学案例及分析探究

在网络技术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情境教学新模式构建等方面国内教育同仁进行了有力的研究和长期的探索。但时下关于中学生网络阅读能力的课堂教学探索研究比较欠缺。现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篇课文《杨修之死》为例来探讨中学生网络阅读能力的培养。

【课前设想】

一直以来,学生对人物分析有着脸谱化的倾向。一谈起曹操,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形象,其实这有悖于曹操的本色形象,与史实也出入颇多。这让学生在以后的思维发展中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思维呈线形发展,不知接纳其他不同意见,求同存异,海纳百川,不利形成全面的、辐射状的知识与能力。

2、看待问题不能一分为二、不利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3、武断地看历史人物,歪曲了本来的真相,以讹传讹,不利于形成实事求是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杨修之死》的教学设计时,我主张让学生通过调动网络资源,训练网络阅读能力从而学会辨证、客观、科学地看人、事,“以人为镜,明得失”,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教学设计流程】

一、思维预热

这是搜集、积累信息阶段,与曹操的“千面”相会。

在新课《杨修之死》的学习之前,我事先让学生查阅曹操的有关资料,包括民间对他的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介绍、历史诗文的评价倾向。广泛浏览,做成电子读书卡片或图文并茂的幻灯片。以便课堂学习前对曹操有一个客观的尽可能全面的认识。

二、思维大碰撞

这是面对现成的信息灵活运用、举一反三阶段。

在课堂学习时,组织对“曹操是怎样的人”进行思辩,把曹操的不同面目进行归类。学生大致分为三个阵营:认可民间说法的,推测曹操是个奸贼;认可文学史中评价的,推断曹操是志向远大的大气英雄;持折中意见的,推测曹操是性格矛盾的奸雄。我觉得教课的时机成熟了。于是渗透《杨修之死》的文本教学,围绕“杨修之死的原因”探讨课文所选情节所体现的曹操究竟是怎样的性格。学生众说纷纭,有说曹操深谋远虑、办事老辣的,有说他是虚伪、奸诈、妒贤忌能的。有说他凶残成性的……一石掀起千层浪。我让学生按对曹操的评价自由地进行辩论,依据就是课文的介绍以及同学查来的各种有关曹操的资料介绍。同学们穿越时空,走进文学隧道与“曹操零距离接触”,最后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小说中的曹操形象是反面人物,充分体现了曹操狡诈多疑的奸雄性格,更多的侧重于“奸”。于是,同学就提出了疑惑:为什么小说中的曹操会是反面人物?对于曹操林林总总的评价究竟哪一个更合乎情理,更具科学性?这时整个沸腾的课堂气氛变得凝重起来,同学们开始了思维拷问!这个过程使所得信息抽象,引导学生透过大量信息提取素材本质的属性,较为深入的理解阅读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思维拷问

这是利用现有信息生成新信息的查寻延伸阶段。

面对学生的犹疑之色,我于是就适时地补充小说的常识,即小说人物是作者经过文学加工过的典型形象,带有作者思想倾向的烙印。所以,要解开上面的疑问,我们应该查寻什么信息?有些同学“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表情一下子“柳暗花明”起来,兴奋地叫:“快查查罗贯中的生平介绍”。于是。我叫一同学上台打开

GOOGLE

网页,迅速找到“罗贯中的生平介绍”,找到了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意图介绍。原来作者一直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有着根深蒂固的儒家“仁政”思想,因而他推崇“汉朝正室”,抑刘反曹。难怪他笔下的刘曹,一贤一奸、一正一反,甚至达到“矫往过正”的程度。学生至此恍然大悟。而民间老百姓一直不喜欢曹操,称他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贼,也自然就受这本家喻户晓的小说的影响了。

那么人们口中所说的曹操是一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大奸贼到底有没有根据呢?这问题一抛出,立即有学生说到“吕伯奢一家误杀”的事,在历史上确有此事。似乎可拿来证明曹操确实值得人们深恶痛绝了。不过,另外一些同学持否定意见,因为他们认为能写出《观沧海》、《龟虽寿》的应该是个大气的英雄,不会如此心胸狭窄。正意见争执不下时,我引入了中央电视台的热门栏目《百家讲坛》“易中天先生品三国”节目中的“真假曹操”,企图让学生从这个性格复杂的奸雄人物身上品出其伟大的人格魅力来,还原曹操的本来面目。看后,我带着同学分析了节目中提到的曹操在吕伯奢一家被杀之后的原话──凄怆曰:“宁教我负人,毋教人负我!”体察当时语境,可切实感受到这位陷入困境中的英雄的无奈与凄凉。

同学们都深深折服于易中天先生那旁征博引、妙趣横生的评说,对曹操这位大气的奸雄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时我就巧妙地引导学生应该注意易中天先生那种执其一点(曹操是怎样的人,能否全盘否定?)广泛浏览、搜索获取信息、从而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一切的客观科学的认识,都从调查取证中来。

四、思维创新

这是整合现成的所有信息,内化为自身能力的阶段。

经过以上思维的层层拷问,学生眼里的曹操再也不是一个模式化的奸贼形象,他是一个多面人,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伟人:既奸诈又温情、既多疑又自信、既凶残又宽容……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只有这样看待人事,才算不失公允。课后,学生的思维火花依然在蓬勃地跃动、兀自讨论不休。我就让学生把自己看待问题的新观念诉诸文字,写一篇《我眼里的曹操》挂到班级博客网上,大家来评议,由此举措把思考与文字表达有效地结合,真正务实地去实现大语文“厚积而薄发”的目标。

【课后反思】

《杨修之死》课文位于古代白话小说单元,在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籍中截取《三国演义》的片段,是为了让我们亲泽伟人的光辉,体味作者灵活地从史料中撷取信息,为他所用,精练典雅的叙事技巧。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在培养中学生的网络阅读能力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这有效避免了学生接受知识单一化,有利于拓展知识面,从而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这种课堂教学以主题为中心,在自主性扩展的网络阅读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深受学生欢迎。

但是学生对信息进行具体加工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思维方法的指导不够,因而学生理清思路,深入思考不够有序。另外在课外探讨上,学生可通过

BBS、电子卡片等形式,展示自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与看法,既是自我表现和自我成就感的满足,也是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砥砺、补充、完善的协作学习的过程,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同时,这也是学生对自己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力的自我检测,教师则可以根据交流的情况进行更深入的总结。

────────

【参考文献】

1、中央电视台的热门栏目《百家讲坛》

“易中天先生品三国”节目中的“真假曹操”。(2006年七月)

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朱大渭:三国历史与《三国演义》(2003年1月)

3、李燕《有效教学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04期

4、徐礼邦学生网络阅读能力培养初探2005-3-8(力邦在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