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孙鹏

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一)公 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说:公输盘不说 秦王不说

B.有:北方有侮臣者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C.足: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东坡现右足

D.子:愿借子杀之 天子之怒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起于鲁

②吾义固不杀人

③不可谓仁

④胡不见我于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子何命焉为?

②宋何罪之有?

③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4.“行十日十夜”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5.墨子诱使公输盘说出哪句话?又用哪句话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还击?

6.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7.结合人物形象分析一下该如何处理下面的朗读。

①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②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8.这几段文字最主要的描写方式是什么?

9.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大意。

1. A 2. ①出发,动身②善良坚持道义③对人亲善,友爱④引见3.①先生(有)什么见教呢?②宋国有什么罪过呢?③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4. 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新课标第一网

5. 墨子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然后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最后用“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还击。6. 排比 墨子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7. ①此时的公输盘有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②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心里发虚,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8.对话描写9.墨子巧言说服公输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孟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固 国 不 以 山 溪 之 险,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3.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七里之郭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委而去之

④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翻译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5.把文中空缺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

6.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7. 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这篇文章表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8.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1.战过2.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①外城②泛指兵器③离开④极点4. 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②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5.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7. “道”是指“仁政”,这篇文章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8.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傅 说 举 于 版 筑 之 间

2.在横线上填写空缺的句子。

,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曾益其所不能 曾

②衡于虑,而后作 作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6.本文主要谈论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7.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8.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9. 文中强调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10.请你举出能证明本文论点的一个道理论据。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 ①通“增”,增加②奋起,指有所作为。4.①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②(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 讲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7.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8. 举例论证,论证了磨难造就人才,从而论证了论点。9.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0.答案不唯一,举对即可。示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幸是最好的大学。

(四)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文章选自“四书”之一的《 》。

2. 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使 人 之 所 恶 莫 甚 于 死 者,则 凡 可 以 辟 患 者 何 不 为 也

3.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辟: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③贤者能勿丧耳 丧: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 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7.文章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9.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哪两种不同的人?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

10.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不超过20字)

1.孟子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4. ①辟通“避”,躲避。②益处 ③丢掉④天性,天良 5. ①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②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6.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7.文章用比喻开头,开头以人们熟悉的生活常理为喻,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易于被读者接受;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趣味性。8.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9.一种重义轻生、舍生取义,一种苟且偷生、见利忘义。通过两种人的对比,作者表达了自己“舍生取义”的观点。10. 示例: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

(五)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出自 。相传是春秋时期 所作。

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肉 食 者 鄙,未 能 远 谋。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肉食者鄙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③公将鼓之

④再而衰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给第一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6. 文中那句话是全文的纲领?

7.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8. 第2段描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在战场上曹刿和鲁庄公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9. 我们该怎样评价鲁庄公?

10.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1.《左传》(或《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左丘明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 ①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②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③击鼓进军④第二次4. 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②(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5.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6.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7.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说明他有政治远见。在战场上不冒然进军,选择彼竭我盈之时攻击,善于掌握有利的战机;敌人撤退,他先详察敌情,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这又表明他有军事才能。8. 鲁庄公的“将鼓”“将逐”,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9.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10.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能有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做简要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六)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选文出自课文 。

2.把文中空缺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画一处)

①今 齐 地 方 千 里 ②此 所 谓 战 胜 于 朝 廷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臣之妻私臣

②王之蔽甚矣

③闻寡人之耳者

④时时而间进

5.翻译句子。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6.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7.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

8.邹忌是怎样的一个人?

9. 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1. 邹忌讽齐王纳谏2.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3. ①今齐地/方千里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 ①偏爱②受蒙蔽,这里是因受蒙蔽而不明③使……听到④间或,偶然5.①都认为我比徐公美。②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6.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7. 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虚心纳谏。8.邹忌是一个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忠臣;他有自知之明,善于反省,能从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9.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他用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