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直面人生”单元,属于“问题探讨”的要求。本文居于第一板块“生存选择”的第二篇,本板块有两篇,第一篇是司马迁“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名垂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本文,屈原“毅然赴死”,是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的尊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司马迁与屈原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的学习难度不大,教学的重点首先是字词和句子的理解、积累,其次,对屈原的不从俗的品格作深层理解探讨,并学习这种精神品格。
目标要求: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名句。
2、 感受屈原的人生观和生死观,领会他的高尚人格。
3、 学习对话描写,学习镜头描写。
课时设置:1教时。
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属于“问题探讨”的要求。本文居于第一板块“生存选择”的第二篇。第一篇,司马迁“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名垂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本文,屈原“毅然赴死”,是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的尊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司马迁与屈原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的学习难度不大,学习的重点首先是字词和句子的理解、积累,其次,对屈原的不从俗的品格作深层理解探讨,并学习这种精神品格。
二、回顾已教课文《离骚》,复习有关常识
1、简介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楚王的后代。他学识渊博,才能杰出,在内能安邦定国,在外凭杰出的辞令能周旋于诸侯。他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任用贤能,修明法度,抵抗秦国。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先期曾辅助怀王图议国事,处理内政应对诸侯,甚得信任。任左徒时,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但是,楚怀王到了后期逐渐进入昏庸,分不清奸贤,重用小人,而远离贤臣,屈原为同僚上官大夫所谗,被怀王疏远,并被流放。顷襄王时,更因令尹子兰之忌,再被流放。最后,他目睹国事日益混乱,为秦国侵凌,楚郢都被攻破后,便悲愤绝望,自投汨罗江而死。
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沙士比亚、意大利单丁)。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另有《九歌》、《九章》、《天问》等。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屈原投江的纪念日。)
2、楚辞
“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楚辞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战国中期,在屈原等人的参与下楚辞才形成个人创作的一种文学样式。
3、小结:我国诗歌传统——(1)《诗经》代表着现实主义;(2)《楚辞》代表着浪漫主义;合称“诗骚”,或者“风骚”。
四、朗读
1、注意读音
泽畔(pàn) 憔悴(cuì) 枯槁(gǎo) 渔父(fǔ) 三闾大夫(lǘ) 凝滞(níng zhì) 淈其泥(gǔ) 餔其糟(būzāo) 歠其醨(chuòlí) 汶(mén) 皓(hào) 莞尔(wǎn) 鼓枻(yì) 濯吾缨(zhuó wú yīng)
2、指名朗读
3、自由朗读
五、疏通
1、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商讨,弄懂下列词义
行吟泽畔——形容枯槁——是以见放——凝滞于物——淈其泥而扬其波——餔其糟而歠其醨——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新沐者——新浴者——身之察察——物之汶汶——皓皓之白——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沧浪——濯吾缨
2、交流
(行吟,边走边唱;泽畔,水边。形容,身形面容;枯槁,干瘦。见放,被流放。拘泥、执著于外物。在泥水中搅浑,扬起水波。餔,吃;糟,酒糟;歠,饮;酾,薄酒。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使自己被放逐呢?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沐,洗头。浴,洗身。察察,皎洁的样子。汶汶,玷辱。皓皓,洁白。莞尔,微笑的样子。鼓枻,敲打船桨,橙,桨。指汉水。濯,洗;缨,系帽的带子。)
3、同学互相翻译,纠正错误
4、指名翻译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走。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身体枯瘦。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全世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只有我独自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搅浑那泥水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您偏要忧思重重行为高出众人,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六、探讨问题
1、由本文,推测一下屈原所处的外界环境和内在心境。
(外界环境:楚国上下一片黑暗。内在心境:追求理想而遭遇挫折;内心矛盾而选择坚定;不能奋斗而身陷困厄;信念执者而准备献身。)
2、渔父的说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由其言行可推知出他怎样的身份?
(对黑暗环境有认识;回避和消极的处世观,回归自然自求淡泊。隐士的身份。)
3、屈原和渔父,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两种缩影,试举例说明这种情况。
(屈原的形象是儒家的形象,坚定自己的信念,积极处世,明知不可而为之;渔父的形象是道家的形象,回归自然的心态,看破红尘,远离污浊超脱人世。孔子一生的克己复礼是儒家的选择;庄子的无为隐遁是道家的选择;李白、苏轼是先儒后道。)
4、试探讨本文和《离骚》在揭示内心矛盾方面有什么不同?
(《离骚》也表现了屈原内心的这种矛盾,不过《渔父》是用另一种更灵活、更生动的方式,集中的体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它通篇没有最后一个结论。屈原没有说服渔父,渔父也没有说服屈原,最后渔父自己扬长而去。但是我们知道屈原,他在这篇作品里,表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但是他最后用自己的行动作了一个结论——自沉于汨罗。自沉汨罗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自己理想的珍爱、对于自己操守的坚持、对于自己整个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这样一种精神,更使我们崇敬。)
5、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篇文章很短小,但是写得很生动,特别是它这种自设问答。这种方式在后来的词赋写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我们学过的苏轼的《赤壁赋》等。)
6、《报任安书》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报任安书》一方面生不如死,一方面有未尽而可以完成的心愿,最后的选择是苟活而完成心愿。《渔父》内心有两种选择,一是同流合污,可以相安无事,可以升官发财,或者可以逃避现实,隐遁无为;二是坚持操守,承受痛苦,以生命殉自己的理想,诗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