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它需要观察、思维、表达密切配合。当前,作文教学质
量不尽人意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使观察、思维、表达诸方面协调发展;没有把学作文和学做人结合起来认识;
没有让非智力因素和个性展开翅膀。当我们打开第十一册语文课本的时候,学生们已开始了小学最后一个学年
的学习,怎样使他们在作文水平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也就摆到了老师们的面前。
一、本册教材作文训练内容分析。
1.在前五年作文训练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提出了3个方面的重点训练项目:在第3组读写例话中提出“认真
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是小学阶段学习结束前对“怎样修改作文”训练的总结。修改作文要具备一定的认识能
力,在六年级的重点训练项目中提出是恰当的。在前面几年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明确目标
进行形成性训练。在第5组课文中提出“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从作文的角度,“读写例话”指出:“平时观察
注意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作文时就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很好地完成这项训练,从一定程度上可使
学生很好地克服描写叙述不具体不准确的问题。在第7组课文中提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作文中表达自
己的真情实感,第一是作文内容要真实,第二是表达真实感受。由于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体验水平正处
在发展过程中,所以教师要加强第二方面的指导。
2.本册教材分7组编排,共设计了8次作文训练。这8次作文训练具体地落实了“大纲”的年级要求,各次训
练都有侧重:第1次是看图作文,侧重观察、想象和编列提纲训练。第2次是缩写故事,侧重进行把握故事内容
和概括能力训练。第3次是联想写人或记事作文,侧重作文基本要求训练。第4次是记事作文,要求写一件难以
忘怀的事,侧重选择材料和记叙训练。第5次是写读书笔记,侧重读书笔记的写法和写真实感想的训练。第6次
是写景作文,侧重观察和抓住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特点写。第7次是“半命题”作文,可以写人,可以写景,也可
以写物,侧重抓事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第8次是“半命题”作文,侧重进行表达真情实感的训练。
8次作文各有侧重,同时也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提出了有中心、有条理等方面的要求。
3.教材分别在4个基础训练中安排了4次听话、说话训练,它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第1次是在基础训练1,进行听记转述故事的训练,同时还要求谈谈自己的感想。第2次是在基础训练3,进行观
察、叙述性的训练,要求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第3次是在基础训练5,进行听记、转述广播、电视播
报的新鲜消息,要求说出自己的感想的训练。第4次是在基础训练7,进行发表建议的表达训练。以上4次听说训
练除训练3明确地说了要求外,都特别强调了听记和发表自己意见和感想的要求,使听、说训练的要求落到了实
处。
4.从作文训练的角度上说,教材十分重视口头语言对书面语言的促进作用,这是本册教材的特点之一。例
如,在说话训练中要求: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等等。这和作文的要求是一致的。如果做到了这一点
,把说的内容写下来,也就是一篇好作文。在训练重点方面,教材也十分注意说话训练和作文训练的相互配合
关系。例如,在作文训练中要求学生学写读后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在说话训练中就有意识地安排了“说说
感想”的要求。
5.教材十分注意课内外的相互联系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为提高训练效果提供条件。例如,《我爱……
》《××,我想对你说》等作文都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缩写”“联想作文”等都与学生学习的内容紧密联
系。听广播,看电视,转述新鲜消息等说话训练也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紧密联系。
6.教材编排的训练内容是一个严密的训练整体。例如,重点训练项目“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编排在最
后一组,在这之前的读写训练中设计了“谈谈感想”“你是怎么想的”一类的练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编
者力图使训练循序渐进,在最后的读写例话中形成理性认识。在一组课文中,阅读和作文紧密结合。例如,第
3组课文编排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胡萝卜》两课,主要是围绕“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一训练项目编排
的。通过学习,要从老一辈著名学者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中受到启发,懂得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好处,并学到
一些修改作文的方法。在这一组和以后的各次作文训练中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在听
说训练中也要求认真听记,提出补充建议等要求。这些设计充分体现了教材在训练安排上的严密的整体训练序
列,在教学上要体现出这一特点。
二、教学建议。
1.切合实际,打好基础。
①适当加强造句训练。文章是由一句句话组成的,句子写不好,文章也就不会好。教师可根据学生平时造
句和作文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组织有效的造句训练。例如《伟大的友谊》一课要求用“各抒己见”造句。小学
生常常这样造句:“开会时,我们各抒己见。”这个句子不能说有什么错误,但是从作文的角度去研究,这样
的句子内容不具体。“内容不具体”正是小学生作文的常见病。解决的办法,一是把课文的句子拿出来让学生
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这个词的。二是启发学生补充扩展句子。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启发学生:①开
什么会?②为了什么事,大家各抒己见?③最后结果怎样?通过共同研究使句子充实具体。教师再向学生说明
,用词造句不能满足用上某个词写出一个完整句子,要努力使句子内容具体、新颖。教师也要认识到,造句练
习仅写出一个简单句子不利于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在作文评改课上,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选词用语,使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否则“作文要从内容
入手”就变成一句空话了。
②作文指导要有针对性。作文指导是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由于重要,大家都很重视,许多作文指导贪高
求全,使作文成为小学生望而生畏的苦差。学生们虽接受了指导,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作文指导必
须切实依据学生的实际,给学生解困,进行务实训练。例如,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仅在审题中提出要求或引
来课文做例子不行。建议教师带学生到室外,共同观察一组景物。说说哪些是“静”的,哪些是“动”的;抓
住“静的是什么样”“动得怎么样了”进行观察。回到教室,再由教师组织口述,还可以要求写下来。通过“
小片断”的训练,突破难点,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怎样写静态和动态。写景状物的作文过去练习过,把研究全
篇写法的时间放到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才更符合训练的目的,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口书并重,拓宽训练场。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关系大家都很明确,这里不再赘述。从作文训练的角度说,如何做到“口书并重,
拓宽训练场”呢?第一,作为6年级的学生,书面语言训练仍需要口头语言的支持。在作文指导课上,虽不必如
低中年级那样口述全文,但要有重点地抓好“片断口述”。第二,要重视课堂提问中表达能力的训练。例如,
许多课文都提出了“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它的含义是什么”这类问题。教师
要引导学生回答好,切不可人云亦云草草了事。第三,要重视学生口语的完整、连贯性训练。学生在课堂上讲
话常出现的毛病,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不可挖苦讽刺。教师自身还应注意不断提高语文知识水平和语感能力
。第四,要重视通过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培养思维、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要求有敏捷的思维品质、丰富的想象能
力和迅速组织语言的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语言表达才能条理清楚,头头是道。为此,平时要多做一些单项
练习,日积月累,厚积才不会恨少。例如,叙述“我上学”这一事件,怎样才能把话说得具体、说得有条理呢
?我们可以想:①上学前爸爸妈妈说了些什么?②上学路上看到或遇到什么?③来到学校又怎样了?把这些内
容组织起来,就可以使这件事具体、有条理。第五,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写作文的方法。例如,上海的贾
志敏老师为怎样写具体总结的“要用事实说话,要用形象表达”;天津的陈文彰老师为写人文章总结的“写人
必要先熟悉,写谁像谁看仔细,具体事例来印证,抓住特点写具体”。这些带有规律性的总结,使学生把握了
写好文章的金钥匙,为今后“不待老师改,自能作文”奠定了基础。
3.内外相通,协调发展。
①要抓好阅读教学,帮助学生从读学写。教师要注意在讲读中让学生体会认识文章是“怎么写的”,“为
什么这样写”。这两点一是指形式,一是指怎样表达中心,它对学写作文至关重要。而我们的阅读教学恰恰在
“写了什么”(文章的内容)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另外,要加强朗读训练,指导学生在读
中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学习怎样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最后是要加强背诵的训练,要经常通过复习、比
赛使学生牢记一些名篇佳句,储备丰富语汇。
②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作文的水平就是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水平的综合体现。
要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的表达水平。学生的认识水平是通过各科
教学、社会实践不断提高的;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主要通过语文课教学、课外语言活动获得的,还要通过其他
学科教学和社会生活获得。因此,教师要努力通过多种渠道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例如,
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收听广播,借以丰富他们的知识。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在课余文化生活还不丰富或是还
买不起更多的图书的情况下,通过广播电视获取信息,无疑是一条最佳途径。在本册教材中安排了这类说话练
习,不能等遇到这个题时再安排学生收听收看,要把它们作为提高学生认识水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课外教
材,用足用好。另外,教师还要经常组织学生交流信息,通过这类活动提高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积极性,创造
新鲜的表达形式。
总之,提高作文水平,仅就作文谈作文,路越走越窄。要使作文走出“三味书屋”,训练点要选得切合学
生实际,实施训练的人要视野开阔,拓宽训练渠道。古人作诗讲“功夫在诗外”,学生学作文也不外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