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执教《晏子使楚》是在二十余年前,那时我踏入教坛没几天,以为只要学生们感兴趣,就是最好的课了。于是,在备课时,我只把故事内容反复看了好多遍,可以说记得滚瓜烂熟了。待到上课时,故事确实讲得很精彩,学生们也个个沉浸于美妙的故事中,然后一看手表,一节课差不多只剩下几分钟了,让他们读一下生字词就草草结束。以为当老师不过如此,我这么一出手就能让所有学生大开眼界。没想到自己认为的一堂好课,不仅没得到听课领导的什么好评,还说我这样上下去,学生们的兴趣是有了,可教学任务一点也没完成。学生们是来学知识、学技能的,如果他们几年下来一无所得,哪我们还办什么学校,不如给他们每人一台收音机听听故事不就得了,说得我脸上红一阵青一阵的。
第二次执教《晏子使楚》是在三年前。此时,我己经是小学高级教师了,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化了好大的精力,从本篇课程的字词,以及自己认为的各个知识点都进行了认真的钻研,但我的出发点是放在学生们自我提问的能力培养上。力求他们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结果上课时,他们提的问题很多,但又很杂乱,有些是根本不需要理解的,有些实在太肤浅,有些提得偏得实在不着边际。课堂上有点乱哄哄的感觉。学生的参与率是高的,动脑筋的概率也是高的,但课堂的利用效率太低,误入了为培养能力而培养能力的巢穴之中。
第三次执教《晏子使楚》是在几天前,学校为了全面提高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效率,特地邀请了市教研室资深的专业人士对每一个教师进行听课评点。我们同年级三位语文老师各选了一篇课文,我还是挑了《晏子使楚》这一课,这个单元里的三篇课文的教材都比较难把控。执教时,我从感受入手,一开头,我就向他们提问:“你们受到了侮辱会怎样做?”于是,一石击起千重浪,他们纷纷议论开了,有的说,会愤怒:有的说,会反驳:有的说,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
于是,我话锋一转,说晏子身负着国家的安危,邻国的和平,不辞劳苦地去访问楚国,没想到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美酒,而是一连串的侮辱和陷阱。而作为邻国的楚王,专挑人家身体上的缺陷“身材矮小”来侮辱对方,竟要让一个大国大夫钻狗洞。读到这里,你觉得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顿时,学生们就很快议论开了,有的说,楚王高傲自大,目中无人;有的说,楚王阴险狡诈;有的说,楚王缺少应有的道德良知……于是,晏子用推理的办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反驳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说去问一下,如果访问的是狗国,我就钻这个狗洞。”楚王只好把晏子迎进城门。于是,我又来了个顺水推舟,这个“只好”说明了什么?有的说,说明第一个回合楚王打输了,心里很勉强;有的说,楚王是无可奈何;有的说,楚王是不得已而为之。
第二个回合,楚王又心有不甘,借机侮辱齐国人无能:
对晏子的回答,你们有什么看法?即时就有学生发言,说晏子开始的对答太平淡,他只讲了齐国的人多,这样的回应,只能算打个平手。那我就问他们,能不能直接地用锋利的语言攻击对方。就说“我是下等人,只配访问下等国家,楚国就是下等国家。因而只配我来访问。”我这问,他们说“不行!不行!”那样两国的矛盾就激化了,不但没交成朋友,还多了一个敌人,这与晏子的访问目的相违背。因而,晏子既要维护齐国的尊严,又要合礼合节地展开斗争。以退为进的策略给楚王下套,让他挨骂还得陪笑脸。晏子这样做,你怎么认为。有的说,晏子是以贬低自己来维护国家的尊严,真可谓是不辱使命。有的说,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晏子最最了不起的地方。
于是,我又乘机提问,你认为楚王此时有什么感受?有的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有的说是“打掉门往肚里吞”……他们讲得多精彩呀。
第三个回合,楚王又不甘心前面的两次失败,用一个假冒的强盗来侮辱齐国人“没出息”:
这一节是理解中的最大难点,也是文章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晏子说的话比较深奥难懂,晏子所用的是植物学加地理学方面的知识。于是,我乘机开导他们,你们听说过类似的事例吗?只有极个别同学讲了个北方的苹果种到我们这一带,产出来的苹果既小,结果率又低,是他爷爷在世时说过的,并且他爷爷亲自偿试过。那晏子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仅仅是说“水土不同吗?”经过再三点拨,学生们才明白,晏子是借这个知识来反击他们的“社会风气不好,社会环境差”。文中第二个“水土不同”的前面,为什么要加个“也许”,而不用肯定的语气,那样说话的语气不是更有的分量吗?于是,他们又通过读文本,理解到,晏子这样做,反击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是为了给楚王一个台阶下,免得两国伤了和气。那样,虽然在面子赢了,实际上没有达到两国和好一致对外的目的。
由于我在前面已经给他们定下了理解的主旋律,晏子的出访是为了两国的和好。因而,他们在理解上就不会出现明显的偏差。
于是,楚王在最后一个“只好”的后面,讲出了自己发自内心的话,是彻底地佩服晏子的才能,两国和好一切都在意料中。晏子终于出访成功。
最后,我让他们作了小结:你认为晏子出访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于是,他们很快得出了答案:第一,晏子勇敢机智,随机应变;第二,晏子把国家的放在第一位,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第三,晏子有渊博的知识。
于是,这一课书就这样轻松且比较圆满地结束了,由于目标明确,重点抓得牢,文本对话到位,听课的老师们,个个都给以中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