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死水》解读 关于“死水”的象征意义
闻一多的《死水》是一首意蕴丰厚的现代诗歌,在解读中,人们最为关注的便是诗中“死水”的象征意义。对此,一般有如下三种认识。
一、“死水”象征“那时代的中国”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在国外饱受了民族歧视的辛酸。闻一多在1923年1月的一封家书中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之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我乃有国之民,我有五千年历史与文化,我有何不若彼美人者?将谓吾人不能制杀人之枪炮遂不若彼之光明磊落乎?”于是,1925年他满怀着对祖国的美好憧憬回来了。可是,当时,正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刚刚过后,祖国大地处处被黑暗的阴云所笼罩着。诗人一眼看到了祖国,心中便充满了绝望 ——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闻一多〈发现〉》)是呀,这哪里是“我们的庄严灿烂的祖国”,“我如花的祖国”。(《闻一多《忆菊》)这分明是一沟毫无生气的“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绝望的死水”。
二、“死水”象征美国社会
在美国留学阶段,诗人对美国社会有更深刻的体悟,诗人认识到,在美国社会里,既有着如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霞”等一样繁华的外表,还更有着如“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羔羹”一样霉烂、变质的东西。然而,就是这腐败的社会,竟还有一些没落的文人在为它唱着赞歌——“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竟还有一些追辛逐臭的人们在追随着它——“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泡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三、“死水”象征反动的北洋政府
《死水》虽然创作于1925年,可诗人到了1926年4月才特意将它拿出来发表,有人说,这其中也是有所“针对”的。
1926年3月18日,就是鲁迅说的“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祺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在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满怀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行动。闻一多择此时发表《死水》,也正表达了自己对北洋政府的的失望与痛恨。也就说,北洋政府实在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我们对它已是彻底绝望,“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终有一天,他们会走投无路,他们会自己取灭亡!到那时,经过了等待、缄默的我们,就会“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