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背影教学设计11

二、背 影

背影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领会本文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1、2、3

三、教学用时:4课时

四、课型:讲读课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同学们,《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当时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信中的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7、8年前父亲到南京为他送行时的背影,令他顿时泪如泉涌,情难自禁,便写下了这篇《背影》。那么,他父亲的来信说了些什么呢?请看文章的最后一段,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信中的内容。

(这一段有些语句较难理解,先学这一段,既可扫除难点,又弄清了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前文的内容。用讲读法进行讲解。)

提问:

①最后一段大概讲述了哪些内容?

②根据这些内容可以把这一段分成几个层次?

明确:

①最后一段,内容相当丰富,写了家境的衰落,写了父亲的身世和心境,写了作者的感受和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同时从这一段也可以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

②本段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从“近几年来”到“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第二层次:从“但最近两年”到“惦记着我的儿子”;

第三层次:剩下部分。

2、检查预习,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志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3、请学生朗读课文,分三个部分;其他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一遍,给课文分段落、层次。

①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在划分段落层次时,事先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式是固定的、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要作具体分析,有的是这样分也可以,那样分也未尝不可;有的则是绝对不行。划分层次还是有原则的,不是可以任意划分的。

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句式即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

第一部分,首段,概括为“开篇寄思”或“不忘背影”;

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概括为“往事回忆”或“描写背影”;

第三部分,末段,概括为“结尾怀念”或“思念背影”。

(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前提为这种概括必须是正确的。)

②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明确:

中间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

或:

中间部分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第二层“浦口送别”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细心照顾 第二,车站买橘 第三,车门话别

第二课时

1、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问: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

明确:“背影”。

思考: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①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明确:本文四处写到“背影”。

②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明确: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2、精研课文

⑴研读第一、二、三段。

①第一段的“二年余”指什么时间?第二段的“那年”是哪一年?

——第一段的“二年余”,指1923年到1925年;第二段“那年”是1917年,因为第四段中“其实我那年已20岁”;从第二段开始是回叙往事。

②第二段写徐州见父,为什么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怎么院子里会满是“狼藉的东西”?父亲的那句话(“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包含着什么意思?

——父亲卸职失业,不得不打点行囊回家,因此院子里乱七八糟的,作者看到这种凄凉的景象,再想起祖母的去世,眼泪便禁不住簌簌地流下来了。这时候,父亲心里一定比儿子更加悲伤愁苦。可是,当他看见儿子流泪的时候,便强抑悲苦,反过来安慰儿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体贴、爱护、劝慰。

③为什么说“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说明了什么?

——作者的父亲在徐州当烟酒公卖局长(在旧社会被认为是一种肥缺),不仅没有发财,还要借了钱办丧事,变卖典当了家财去偿还亏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父亲的为人。父亲失了业,又背了债,悲和愁相交煎,所以说“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

这三段写家中困顿的处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④教师范读第一段,学生齐读第二、三段,要求读时注意速度、语调和感情。

⑵研读第四段。

①这一段为什么写南京“游逛”只用“勾留了一日”五个字一笔带过,而写父亲是不是亲自送行却用了不少笔墨?

——当时父子俩对游逛没有心思,而且它对写父亲也没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交代一下就可以了,重点是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

②这一段是怎么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的?文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自己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

——照理父亲可以不必亲自送行,因为:第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可是,父亲还是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③“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帖。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④齐读第四段。

⑶研读第五段。

①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两句话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仅没有体会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认为父亲迂腐守旧。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带着深深的自责。

②进站上车,父亲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呢?

——文中两个“忙着”说明父亲全然不顾自己,只想着为儿子劳神费力。一个“嘱我”,一个“嘱托”,说明父亲像慈母一样对“我”关心体贴。即使是找一个座位,他也要认真地“拣定”进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细致入微,用心良苦。

③指名朗读或齐读第四、第五段,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第三课时

精研第六段。

①买橘送行,具体写父亲的背影,很感人。这一段是分几层来写的?

分四层:第一层写父亲执意自己去买橘子;

第二层写父亲过铁路买橘;

第三层写买橘回来;

第四层写依依惜别。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③“他往车外看了看”,后来“我”也看了,两人看的是不是一样?为什么对父亲的看写得很简略,“我”的看却写得较详细?

——父亲只是看看有没有橘子可买,而“我”,不仅看到有卖东西的人,而且看到要过月台、穿铁道,爬上爬下很不容易。本来不想让父亲去的,可是“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这一层写出了父亲一心为儿子着想的拳拳爱心。

④第二层写看见父亲的背影,描写了父亲的感人形象。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这一层主要写了父亲的穿戴和一系列动作。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接着具体描写父亲是怎样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的。“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显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手攀、脚缩、身子倾,形象地写出了吃力的样子,看到父亲不辞辛苦为自己买橘子,“我”怎能无动于衷。因此,“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写第一次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

(教师范读一二两层,让学生感受体会。)

⑤第三层写买橘回来,父亲放好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其实,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尽管这轻松的样子是装出来的。但也表明他为儿子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

⑥最后一层写依依惜别。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进去吧,里边没人。”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厢会丢失东西。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亲。

⑦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使“我”感动不已,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⑧先分层朗读,再齐读这一段课文,要求读出父爱子、子爱父的深情。

第四课时

1、教师小结。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作者通过朴实真切的记叙,抒写了父子深情,表现了当时社会中小有产者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在当时说来,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却很感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亲的来信是《背影》写作的契机。这信曾使作者大为感动。作者在1947年答《文艺知识》问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正因为作者自己感动了,所以才能写出这样感动人的文章。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表达的真情。老老实实,朴素自然,毫不矫揉造作,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产,父亲老境凄凉,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奔东西,为生活去奔波,此时此刻的心清是沉重的。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特别是在作品写作发表的当时,它曾引起了经济上同样处于风雨飘摇状况中的广大贫苦知识青年读者的强烈共鸣与由衷的感叹。

2、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揣摩作者在文章中的寄寓的情感,当堂完成两本练习中的阅读文段。

六、作业 布置

1、抄写课文阅读提示中的生字词两次,解释词语意思;

2、预习自读课《我儿子一家》。

七、板书

背影

朱自清

1、不忘背影(引起回忆,虚写背影)

交代家境

2、描写背影 细心照顾

背影 (往事回忆,实写背影) 浦口送别 车站买橘 父爱子,子爱父

车门话别

3、思念背影

(结束回忆,虚写背影)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