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写作离不开人这一要素。写人的文章是通过事来表现人物的;叙事的文章也免不了写做这些事的人;写景、状物的文章则是一定人对景、物的反映。所以作文时,有选择,有条理,有重点地把人的感觉真实细致地描述出来,使读者如观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香,如品其味,有如身临其境,实地感受一般。既能真实地反映生活,又能唤起读者的共鸣,大大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但是,在写作实践中,很多学生对感觉的描述作用,了解不够深刻,不能很好地运用。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如下方法,对学生进行感觉描述的强化训练。
一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感觉描述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认识、体会感觉描述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注意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或其它阅读资料)中有关感觉描述的文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这些地方是属哪种感觉描述,对表现文章内容、中心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认识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以及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描述的具体特征,及其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㈠ 外部感觉。
⒈ 视觉。
如第十一册第十九课《林海》第三自然段: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这段文字,作者通过视觉的描述,把林海的美丽、壮观的景象,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了文章的表情。
⒉ 听觉。
听觉描述就是所听到的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这种方法很常用,不用详细说明。
⒊ 嗅觉。
如第九册第二十四课《一个苹果》有这段文字:
我望着这个擦得很干净的苹果,它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这段文字写出了苹果可口,对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中心,起铺垫作用。
⒋ 味觉。
如第六册第十二课《我爱故乡的杨梅》这样描述: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这段文字通过味觉的描述,把杨梅的可口写出来。
⒌ 肤觉。
如第九册第十八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这样一段描述: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段话通过肤觉(触觉)(感到他的手枯瘦)的描述,写出了伯父身体的虚弱。
又如第十二册第八课《穷人》里的一段描述: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这段文字通过肤觉(温觉)的描述反映了女主人的勤劳、能干。
㈡ 内部感觉。
⒈ 运动觉。
如第十一册第二课《桂林山水》这样描述: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着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段文字通过运动觉的描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美。
⒉ 平衡觉。
第十册第十五课《飞夺泸定桥》有这么一句: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这段平衡觉的描述突出了泸定桥的险要。
⒊ 机体觉。
第十一册第九课《我的战友邱少云》这样写道:
我的心像刀绞一样,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这句话通过自己机体觉(刀绞心)的描述烘托了邱少云烈火烧身时那种令人难以忍受的危险处境。
二 加强感觉描述的训练,搜集信息,贮材料。
在学生认识、体会各种感觉描述的特征及作用后,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描述感觉训练。可以引导学生作个有心人,时刻留意日常生活中的各感觉体验,并积累、贮存起来。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各种感觉描述搜集、整理、积累下来。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感官受到强化训练,体验也就真实,更具体了。进行感觉描述时也就能左右逢源了。
三 指导学生写作时有选择,有条理地进行多觉描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在多种感觉描述训练的基础上,写作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中心的需要,有重点、有条理地进行多种感觉的综合描述,把文章写得具体、形象、生动。能直接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强化训练,学生的多种感觉描述的能力得到提高,所写文章真实、生动、形象,大大提高了文章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