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在杭州举行。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作家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窦老师以诗人的气质和激情,引领学生徜徉于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有挥洒自如的洒脱,有纵横驰骋、汪洋恣肆的大气。课堂上,窦老师始终以热烈而深沉的情感震撼着孩子们以及听课者的心灵,他们共同经历了一次难以忘怀的生命体验的旅程。下面是笔者整理的部分教学过程,以资共享,所感仅供参考。]
一、入情入境,读出自己的韵味
师:史铁生今年53岁,在21岁那年高位截瘫,就在那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在后来的33年人生经历中,他写了许多与他母亲有关的文章。请默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你的感受。
(课件出示)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生:我从上帝“早早地召她回去”这些字中感觉到他非常思念自己的母亲。
师:你带大家读一读。(学生齐读这段文字)思念就是怀念,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从拓展性阅读材料中引出课题,进入情境。]
师:作为高年级学生应该学会自学,同学们可以自测一下,你的自学到了哪个台阶。
(板书)正确→流利→有感情→读出韵味。
生:我觉得自己读得有感情了。
师:看他读得如何有感情。
(该生读后同学评论:有的认为读得有感情,有的认为读得不太好,应该这样读……但该生仍坚持认为自己是读得有感情的。)
师:现在我采访你,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生:我跟他们的体会不同,读出来的声音也不一样。
师:你的话使我受到启发。我明白了,读得有感情,每个人的音质不同、感受不同,自然表达出来的滋味就会不同。我们可以把读提升一下(指板书)——
生:读出韵味。
师:读出你们的酸甜苦辣。总之,这个理解是你自己的,读出你自己的滋味。
[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师:看到“秋天的怀念”,你眼前出现怎样的景象?
生1:我眼前出现许多枫树,枫叶红红的,非常漂亮,霜叶红于二月花。(读课题)
生2:我仿佛看到秋天的黄叶一片片从树上落下来,他很伤心,因为他母亲刚刚去世。
师:我们来读读课文的“韵味”。
(学生读课文“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生:双腿残废以后,史铁生见什么烦什么,听什么烦什么,这就叫“暴怒无常”。
师:听到窗外树叶“刷刷拉拉”响,他又会怎么做?(出示)
独自坐在屋里,看看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我_______。
生1:看看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我想猛地撞向墙壁,想就此了却一生。
师:你想跟黄叶一样飘落,了却一生,给他喝彩——(掌声)谁再来试试?
生2:看看窗外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我会马上转身去拼命捶打两条让我不能站起来的腿。
……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我”的情感。] 师:如-果你是他的妹妹、弟弟或是朋友,你劝劝他——
生1:如果我是他的朋友,我会对他说:你虽然失去了两条腿,但不要失去生活的信心。
生2:我是他的妹妹,我会对他说:哥哥,秋天我会推着你去北海看菊花。
……
师:多有爱心啊!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哪!设身处地地想,如果你是史铁生,此时此刻这些话你听得进去吗?
生:(摇头)听不进去。
[什么叫让学生入情入境?窦老师巧妙地撷取了一段拓展性的相关内容引入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步步深入地体验“我”的情感,由读正确、读得有感情,上升到读出滋味。什么叫个性化阅读?什么叫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人们的一般认识是学生阅读后,发表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化体验,仅此而已。这里窦老师向我们作了全面而又精准的演绎:个性化阅读,首先学生个体必须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在头脑中浮现情景:看到“秋天的怀念”,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呢?由于各人的经验积累和情感积淀不同,眼前出现的景象自然也就迥然不同。接着,由于各人眼前的景象不同,因而对文字的感受、理解也就不同。由于各人的感受不同,理解不同,读出来的滋味也就不同:有的高亢响亮,有的低沉轻柔。同样是朗读,在读通顺的基础上他们会读出各自的韵味。于是我们得到启示:在朗读指导时,不顾学生自己的感受,一味仿效某一种读法“读出感情”,不是离个性化阅读相去甚远吗?]
二、体验,走进母亲的心灵世界
师:最了解儿子是谁?对,是母亲!母亲是不是像你们那样劝说自己的儿子?我们回到文本,看看母亲对儿子是怎么做的。
生:(读——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母亲的动作中看出她劝儿子要好好儿活。
师:感谢你。让我们大家跟这名同学一起讨论讨论母亲的这句话。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字等)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课件出示)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
师:啊?“信念”?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
(学生改成“念头”)
师: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呢,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句子里,读给我们听。
(学生读,读得很有力量)
师:“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生1: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把体会送进去,读)
生2:我想补充,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再读)
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
生1:我明白了,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没有告诉儿子。
生2: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生3:邻居把她送到医院时她是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她病已经进入晚期了。
师:用医学名词说,这是——肝癌。
师:肝癌有什么症状?除了课文的说明,还有哪位同学或听课的老师知道吗?
生:(该生哽咽)我的老爷爷就是得这种病死去的。(他说不下去了。听课老师站起来接着讲:自己的父亲就是得这种病去世的。肝硬化,尿排不出去,肚子越来越大,还吐血,不是一个“痛”字能形容得了的……)
生:这是—位病人膏肓的母亲。母亲她活着很苦啊!
师:(回扣一下“苦”字)亲爱的同学们,一个患肝癌的人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痛,无法用语言描述,而且还知道自己就要死去……是这样的母——亲!那么这样的一位得绝症的母亲,有没有“看着看着北归的雁阵,突然把玻璃砸碎”?
生:没有。
师:她有没有“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把东西摔向墙壁”?
生:没有。
师:有没有大声喊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没有!
师:母亲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生:为了儿子!
师:送她一个字——
生:爱。
师:这爱就是——
生:忍。
师:带着你们的体会读这句话。(学生读——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请再读课文,琢磨琢磨,母亲忍住的还有什么。
生:母亲还忍住了儿子的病给自己带来的打击。
师:谢谢你的发现,请具体讲讲。
生:对这样的打击就像天塌下来一样,但这样的痛苦不能让儿子知道,她还要让儿子坚强起来。所以,面对这样的双重打击,母亲带儿子去看花。她想让儿子看花,让心情变得愉快一些。
师:母亲几次要求推着儿子到北海看菊花?
生:两次。(读相关的文字)
师:我听出母亲的“央求”。谁再读读这句话,再体会体会母亲的央求。(读略)
师:注意,母亲还是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生:母亲不仅仅是因自己的病而憔悴,而且是为儿子操碎了心,这让她更憔悴。
师:所以啊,是一副憔悴的脸上现出的央求般的神色——再读!(读略)
[前面假设的对“我”的种种劝说起铺垫、对比作用]
师:好,带着你对“忍”的理解再读一读。
(学生读)
师:谢谢,你让大家在这个“忍”中体会又一层韵味。那么,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母亲还忍住了什么。
(几分钟后)
生:忍住的还有儿子的抱怨。因为母亲对儿子特别的理解,所以她能忍受儿子的摔东西、砸玻璃等暴怒无常的脾气。
师:好!会读书,请再细读读,看看母亲又是怎么“忍”的。
(学生读)
师:这里重复用了一个词,那就是说,母亲的“忍”体现在——
生:“悄悄地”。还有一处,也是“悄悄地”——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母亲这“悄悄地”忍的细节被你发现了,感谢你给大家的启发。请任选一句读一读。
(学生读,课件随机出示)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3.……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把“悄悄地”去掉,再读读上面的三句话,任意选择一句谈谈你的看法。
生1:我谈第三句。因为母亲一说“跑”和“踩”,就会想到儿子的脚瘫痪了,不能走了,不能跑和踩了。所以,母亲又悄悄地出去了。“悄悄地”就是说母亲在儿子面前说话特敏感。
生2:这个“悄悄地”体现了对儿子的歉意,觉得自己怎么那么粗心,说话不注意呢?
生3:这“悄悄地”也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
师:还能把关心再具体一点吗?
生3:母亲对自己的话很敏感,就连说话都那么小心,就是怕儿子伤心,她在儿子面前特别小心。
师:用个成语,那就是——(小心翼翼)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请你读读这句话,让我们跟着你体会母亲的“小心翼翼”。(学生读,掌声)
生4:我谈第二句。不用上“悄悄地”呢,就体会不到母亲的苦心。她想让儿子尽情地发泄一下,就又悄悄地进来,这就更能体现母亲的耐心,不忍心打扰儿子。
生5:的确,母亲出去了又回来,回来又出去,一遍又一遍,眼圈红红的,说明她刚哭过,可是在儿子面前还要忍,一句话,就是为了儿子。也就是同学说的耐心无比啊!(学生读,读得很慢)
生6:我说第一句。她悄悄地躲出去,又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动静。如果母亲不是“悄悄地”,就那么随便地出去,读者根本就体会不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关心。 师:把“关心”再具体些,就是对儿子特别的——
生6:无微不至。
师:是啊,她的心比针尖还细啊。把你的感受送进去再读。(学生读得较轻)
师:母亲的脚步还是稍重了一些,再轻一点儿。
(学生读得很好,掌声)
师:你真会读书呀!由于你(握住该学生的手)的启发,引领着大家体会到母亲痛心中还要细心、耐心、小心——因此,这“忍”中透着的是看不见的爱。经过同学们的品味,我们感到这“扑”、这“抓”后的“忍”——除了忍住对儿子的抱怨,还要忍住自己的痛苦,更要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这是一种怎样的忍啊。
师:那么,母亲忍着说的“好好活”,究竟要对儿子说什么呢?
(学生发言略)
师:原来,这句话蕴含这么多道理、企盼、等待、渴望,可母亲却没有这样说,而是忍着!只说了这样一句朴素得再也不能朴素,简单得再也不能简单的话。如此的意味深长!
[语文课的三维目标如何整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这些当前语文教学的难题,在这里却解决得如此完美、如此自然。窦老师把含有“悄悄地”这个词语的三个句子组合在一起让学生读,然后再与去掉这个词语进行比较,体验在这三个“悄悄地”所蕴含的母亲时儿子的关心、细心和耐心。接着又让学生扣住“扑”“抓住”“忍住”这些词语,特别是那个“忍”字,体验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对儿子的良苦用心。这里,老师没有明示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可是学生的情感正是沿着这些词语铺设的心路一步步走向母亲博大的情感世界:这里,老师也没有刻意让学生推敲品味词语,学生却又深刻地感受到词语表达情感的准确性和丰富性。老师通过这些词语营造了一汪沐浴灵府的深潭,让学生的灵魂在“母亲”博大的情感世界里得到洗礼,变得神清气爽,精神得到唤醒,内心得到敞亮。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三、感悟,读出人生的滋味
师:儿子究竟懂得了要怎样的“好好活”呢?读最后一段课文。
(课件出示)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我参与你们讨论。咀嚼这句话,儿子懂得怎样“好好活”?(学生讨论)
生1:母亲告诉儿子生活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也可以平平淡淡的。我是从黄色的、紫色的花中看出来的。
生2:我从“黄色的花淡雅”中也看出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的生命同样是珍贵的。 师:你真会说话,前面同学说过“平平淡淡”,你就用个“也”字。
生3:我从“淡雅”这个词语中看出要活得平平凡凡。
师:“活得平平凡凡”这是你的创造。
生4:我从菊花在秋风中“泼泼洒洒,正开得烂漫”,感到人要活得潇洒自在,不要被困难所打倒。
师:读!
(学生读)
师:你读得这样深沉,我性格外向,我读就读得开朗潇洒:“我俩要好好活,啊!”(笑声)
生5:我觉得各种菊花比喻各种人:健康人、残疾人,花色不同但同样美丽,人的生命也像花一样各有各的美丽。
师:人不能只有一种活法。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自己的风格,活出自己的个性!还想说吗?
……
生:我从“黄色的花高洁”体会到母亲要儿子活得善良。
师:这是你的创造喔,善良就是高尚和纯洁。“我俩”懂得了这样好好活:酸、甜、苦、辣、幸福与困难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生。同学们,我们回顾过去,现在的“我”人生态度完全变了。可任选一句说说。
(课件出示)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______________。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______________。
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我______________。
[这样一说,与前面“独自坐在屋里……”形成强烈对比,凸现“好好活”对生命的意义。]
师:史铁生的人生态度从此完全改变了。他带着对生活这样的理解,走过了33年。前两天我们采访了他,问他,您现在对“好好活”有怎样的理解呢?他说,你让孩子们去读读《病隙碎笔》吧。
(课件出示)
生病也是生命体验的一种,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病隙碎笔》
师:史铁生明白了人每时每刻都是——
生:幸运的。
师:即使生病也要懂得——
生:满足。
师:这就是他对生活的理解。这是怎样的一种超然,这是怎样的一种对活着的敬重,怎样的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我们再来读读最后一段:“又是秋天……”现在我们理解“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怀念的是母亲说的“好好活”。(掌声)
生:我认为怀念的是母亲对他的爱。
师:大爱无形啊!秋天的怀念化作了两个字——
生:母爱。
师:“好好活”,母亲的话借了我一生,给了我一生,影响了我一生,成就了我一生啊!“我”怎能不怀念?(生读“秋天的怀念”)这两堂课,我们走进了文字,读出了人生的滋味、读出了自己的思考!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深刻的。(掌声)两节课的生命体验,面对未来的人生你还有什么思考呢?
生:我觉得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自强自立,不被挫折所打倒。
师:我的思考是什么呢?30多年的人生体验是,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自己改变不了,但是可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作为健康的人面对未来,我们要“好好活”,活出自己,活出尊严,活出烂漫!(掌声)
[什么是多元解读?教师怎样在平等对话中发挥主导作用?窦老师给我们作了精彩的回答。一切景语皆情语。令听课老师感到惊讶的是,学生小小的年纪竟能从秋天多姿多彩的菊花中感悟到不同的人生只要“好好活”都是美丽的,这样深邃的哲理。“望着望着”“听着听着”“看着看着”三个句子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同样是北归的群雁、甜美的歌声、飘落的黄叶,由于人生态度变了,感悟也随之变了,变得积极、乐观、向上!这不是在昭示人生的价值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但在平等对话中始终主动地机敏地发挥着鼓励、引导作用,使学生的感悟得到步步提升。你看,当学生从菊花中体验不同的人生以后,老师总结说:“我俩”懂得了“好好活”,酸、甜、苦、辣、幸福与困难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生。当拓展阅读《病隙碎笔》片断教学后,窦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母亲说的“好好活”借了我一生,给了我一生,影响了我一生,成就了我一生啊!教师还以学生学习伙伴的身份,真诚地倾诉了自己30多年来的人生体验,满怀激情地勉励学生,人最重要的是保持心灵的健康。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听窦老师的课。得到强烈的感受是,教师不仅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空间,同时以情激情,以自己的火点燃了学生的情,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儿童情感世界的过程,成为儿童智慧生成和人生态度、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这样的语文课才是令人难忘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