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主要是靠形象思维和形象记忆。色彩、线条能塑造简洁、生动、易懂的形象,把绘画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是适应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很受儿童欢迎。
一、绘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老师干瘪、枯燥的讲解,空洞的描述。学生只会像木偶似的无动于衷甚至厌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激发兴趣有很多方式,绘画的合理运用则是最实际、最有效的手段。
1、简笔画导入新课。
如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在导入课题时,我先在黑板中画出(紫丁香),同学们都被吸引住了。我问:这是什么花呢?对有预习或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则容易回答,不懂的同学也无关系,相反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老师板题后再质疑:现在,很多家庭的阳台都栽很多花,那这株花是谁栽在哪儿的?这样,激发了学生兴趣,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
2、剪贴画认定目标。
在目标教学中,采用简笔画辅助认定目标,既充分发挥了目标的导向作用,又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了学习兴趣。如认定《要下雨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时,可结合本课内容,在黑板贴乌云画。再写上目标的内容,则很生动。再如《拨萝卜》分步认定目标时,再贴板萝卜叶图,再写上目标内容,也较生动。
3、彩色画帮助理解。
一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不能保持持久的,尤其是面对字词的理解、重复的教学活动。因此,《教育学》强调在40分钟内根据具体情况于课前、课中、课后要交替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理解“五光十色,异常美丽”这两个词时,单纯用语言描述始终不够形象易懂。我便这样引导:海水的颜色怎样?学生边讲老师边用不同颜色的彩色笔在纸上画显示海水各种颜色如何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然后小结——这样形成的效果就是“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凭着直观,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再讨论海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学生好奇心起,就认真的看书找原因,并且自己用彩笔在纸上画出五颜六色的海水。
二、绘画帮助学生掌握课文。
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这课,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中快速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了课文后提问:1)课文写了哪些动物?(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各动物的图像)2)学生带问题自读课文(A、它们的脚掌各是什么形状?你能把黑板上的脚掌跟动物连起来吗?
这样,直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都显示出来了,从整体到部分,又回到整体。看看这板画,学生就好像看真正的马、狗、鸡在雪地的脚印。课文就直接呈现在有趣的画里了。
三、阅读教学中用头饰,加强教育的形象性,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儿童对视觉艺术形象很敏感,在阅读中教师把课文中的形象用头饰表现出来,能起到入情入景的效果,比如《酸的和甜的》一文,是一个动物故事。教育学生做事要动脑筋,不要被别人的话蒙蔽。角色朗读、学生戴上狐狸、兔子、小松鼠、猴子的头饰,读得更有趣、更贴切,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很容易的突出了重点,攻破了难点。
四、运用彩色笔能丰富想象力,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想象力丰富,能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理解巩固课文。在达标测评中,我常常让学生有画画的机会,这不仅改变了训练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完《秋天的图画》时,为检测他们对课文进一步的理解,我便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在练习本上画出农村秋天美丽的景色。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随画出文中所说的山野、梨树、苹果、稻海、高粱,还画出了农民收割,大雁南飞等富有童趣的图画。这样,由文字变成
图画,从抽象变成
具体,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非常理解,从而留下深刻地印像,为写话做好基础。再如《坐井观天》这课,课后要求学生想像青蛙跳出井后的情形。我布置学生分组合作,让学生画图,配上文字,再通过大家评议,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长期以来的实践我体会到绘画在语文目标教学中实在起着激趣、解难、画龙点睛等重要作用。教师要在课堂上画出精彩的简笔画,制作出精美的头饰,画出鲜艳的图片,要靠课前的充分准备和平时的练习,同时也是在多角度的感知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