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时。关于高考,教育部门每年都准备了一套很完备的标准化试题,考生答出的标准答案愈多,得分则愈高,上名牌大学和重点大学的机会亦愈高。这种“一纸定终身”的做法近年来颇受诟病,因此有了今年复旦的自主招生。
据新闻媒体报道,参加复旦面试的考生普遍反映:考题大部分源自新闻媒体,是新闻热点,与高中书本知识没有太多的关系。一些平时习惯于应试教育的中学教师对此类考题颇有疑问:标准答案是什么?
虽然社会各界对复旦自主招生褒贬不一,但依笔者之见,这个“破冰之举”的益处是远远大于弊端的。其积极意义在于,力图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考察考生的知识学养和综合能力,看看考生十年寒窗苦读,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和标准答案之外,还有哪些看家本领。
谈起标准答案,笔者感触颇深。读一年级的女儿最近参加期中考试。有一道题目是这样的:将下列动物中的水上动物圈起来。女儿没有将“鹅”圈上,被老师扣了两分。我问她:“这样简单的题目怎么会错?”她理直气壮地告诉我:“我好几次看到鹅在地上走呢。”听她这么回答,我觉得确实有道理。鹅虽然经常“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但有时也会“在河之洲”。如此看来,这标准答案有时候也并不那么标准。
从这标准答案,便自然想到了学生的教育问题。委实说,如今的教育也在改革,但中小学教育始终无法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不得不听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而应试教育的盛行又导致“注入式、满堂灌”式教育方法的沿袭。许多老师更多时候只告诉学生标准答案,甚至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标准答案。而社会上一些针对孩子的所谓素质教育,如教孩子们画画、唱歌等等,大多看孩子们画得像不像,唱得准不准,至于孩子们能否从中得到乐趣和艺术熏陶倒放在次要位置——还是无法摆脱功利性教育的影子和标准答案的窠臼。
客观的讲,中小学教育改革才刚刚起步,今后的路还很长,但笔者认为,只有当老师不再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标准答案、学生不再为答不出标准答案而苦恼时,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