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中就阅读和写作提出了明显的要求,教学用书在每个单元的导语前也对学生的阅读与习作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和引导。
一、乐于读文,读中渗透
1、分类要求
对于语文的主要手段“读”,要求有:一是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尝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二是重视默读,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三是对部分诗文还应该做到诵读。
2、巧妙渗透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来读书的训练。力求读透、读精,特别是对一些经典课文:如《桥》《将相和》《草原》《再见了,亲人》《梦想的力量》等,比较长的课文,让他们默读,提出具体的阅读目标;对于名著名家名篇《晏子使楚》《草船借箭》《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主要训练学生的精读,探究文章的构段方式和思路;对于单元主题特别集中的篇目《威尼斯的小艇》侧重引导学生欣赏马克•吐温精心安排句段的魅力,《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让学生探究人文元素和对斑斓色彩的精妙描写。将习作的技巧渗透在了平时的阅读中。
3、抓住关键
在教学中,我不仅仅要求学生读懂、读出感情,还抓住文章的关键让学生品读。
如:在《白杨》一课中,哪些句子和词语最能够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让学生自己读中琢磨,知道一些借物喻人的方法,为阅读此类文章和习作寻找规律和方法。在《晏子使楚》《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和中,则是落实在关键词语的品读上,让学生体味用词准确的魅力。如文中写了几次楚王的“笑”和晏子的“笑”,《草船借箭》中周瑜和诸葛亮对话的描写,《人物描写一组》对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是使用的词语进行精读,对比读。抓住阅读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充分让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既通过阅读培植自我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又在阅读的实践中体验语文情感,丰富语文的积累。为习作做好情感基础和语言基础。
二、勤于写作,写中品评
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落脚点与最终归宿。从本质上讲,它既是对听、说的积累内化,又是对阅读的吸收外化,它既有助于学生语言的丰富,活跃思维的发展,又有助于良好语感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升。所以说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基本的技能训练,最终要落实到“写”的层面。
1、创设情境,激发愿望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回顾,由小练笔作为切入点,《再见了,亲人》《梦想的力量》学后趁热打铁,是学生习作练笔动力,让学生品尝读中学写的快乐。
写什么,怎么写,可以这样考虑。我精选典型例文,详加分析,从标题、立意、结构、技巧等方面品其精妙,得其诀窍,模其形仿其神。然后能“动之以情”、“鼓之以劲”,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创设灵动活脱的课堂氛围,坚持写日记、周记或随笔,坚持写身边事,写父母,写亲朋,写好友,写对生活的感想,写对未来的憧憬。最后是“写之有趣”,写的内容应当有情趣,有理趣,写的方式方法应当有乐趣,有兴趣。
2、注重交流,适时引导
在习作前,我让好中差三类学生都就习作提出的要求和范围,让他们自主选择习作材料进行口头交流,这样就非常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在动笔之前明确正确的“写路”。
3、强化评价,共同提升
我比较偏重于学生作文的讲评,因为这样可以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激发他们平时自己在阅读教学中认真读书的愿望。
——像读书那样读作文,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
我把学生习作中精彩片段和句子板书在黑板上或者用计算机展示在出来,然后让学生用平时阅读课文的方法读他们的片段,仍然要求他们抓住关键词句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样安排,学生觉得是他们同龄人的作品,既亲切又专心,当然有效果。
——把作文片段显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主动修改。
我选择存在问题较大的作文片段,让孩子们共同出主意想办法,提出修改意见,要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修改。
——对比修改前后的片段,让学生有收获。
我将自己精心修改的作文进行修改前后的展示,让学生默读、比较,看老师修改前后的变化和效果。这样的安排,形象直观地将学生习作修改的作用、方法、效果展现给了学生,激发并培养了学生积极修改作文的愿望和习惯。
——巧妙设计评价,让学生得到启示。
我安排了几个板块:“难忘的题目”“精彩的开头”“技巧高手”“非同寻常的结尾”
“作者访谈”“我的启示”等,将学生优秀的作品落实到更加具体的板块中,让学生明白作文“好在哪里?”“小作者是如何想到的?”从中引导学生从本次作文和评价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悟,为在以后阅读中加强“读”和下一次写作中认真“写”提供动力。
抓住读写,强化结合,让学生读得投入,读中能悟,主动去写,享受写作的快乐。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把阅读上成学生感悟的乐园,把习作上成一种享受表达的天堂,让他们内心希望早点读自己喜欢的文章,早点上下一次作文课——我们就算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