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第一章辨识型考点(中考)

【考点解析】

第一章辨识型考点(中考)

辨识型考点是中考阅读题中最为基础的考点。它着眼于考生能否运用有关的文体知识与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辨识,常出现在说明文与论说文阅读题目中。其常用的设题角度有两种:一是考查在阅读中识别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重点考查考生对各种表达方式的理解辨别,能在阅读中准确指出文章运用的各种表达方式,能在阅读中分析体味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和效果。常见的考题有“指出画线句使用的表达方式”“文章第×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说明这段文字中的表达方式”“这篇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最主要的是哪两种”等。二是要求对选文(段)的结构进行辨析与划分,对选文(段)中的观点与材料进行区分。重点考查辨识选文(段)的层次结构,辨识选文(段)的论证方法,辨识选文(段)的结构作用。常见的考题有“这段文字中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竖线在下面标出”“指出这篇文章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等。有时候命题者也从综合的角度出题,譬如:“如果要将这篇文章用空行隔开,分为两部分,这一空行的位置应在什么地方”这道题,表面上考查考生划分,实际上考对表达方式的辨识。

【应对技巧】

辨识型考题是阅读考查中比较容易得分的题,所以考生应该确保不失分。在答题时考生应依靠自己最基础的语感,对表达方式和层次结构进行正确判断。辨识选文(段)的表达方式,弄清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和运用效果是关键。譬如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特点可以这样概括:定义概括揭本质,诠释灵活作解释,比较当有物可比,举例当有物和事,摹状多为描写句,分类种属表关系。考生只有抓住了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才能顺利地辨别出相关语言所用的表达方式。至于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考生要根据其具体内容和语言环境去分析。在说明是哪种表达方式时,应该运用语文教材上的说法而避免运用其他说法,特别是在辨识论证方法时更要做到这一点。在回答“主要的方法是两种”时,考生要先进行辨识,然后再概括、比较,不要轻率落笔。在解答“举例”题时,考生要先说明,后列举:要列举简洁明了的句子;要用“如……”这样的格式进行举例。辨识选文(段)的层次结构时,首先要了解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以便顺利地掌握选文(段)的思路。其次考生要潜下心来,仔细阅读选文(段),只有读懂才有可能理清思路结构。再次,考生对不同体裁的选文(段)进行灵活解答。解答记叙文的结构层次划分题时,可从“记叙—议论”“记叙—抒情”“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方面去进行尝试。解答论说文、说明文的层次划分题,可以从“总—分—总”“总—分”“分—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方面去判断、划分。解答段落的层次划分题时,先要划分出段落中的句子,再看看一句跟一句怎样联系。另外在辨识题中,有时要求考生讲一点理由,这时考生最好的表达就是用一个句子说清楚自己的理由。

【真题解析】

一、(2010年湖北省黄冈市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简称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与东西轴线交汇处,处在园区的核心地段。它由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与港澳台馆(分别为独立展馆)三部分组成。

中国馆的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主题,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其中,“中国红”作为建筑的主色调,大气而沉稳,也易于为世界所理解。

中国馆居于馆区中央,上部最大边长为138米、下部立柱外边距为70.2米,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馆高为63米,下方架空层高33米,以提供人们交流所用的开放空间。地区馆则高13米,建筑面积约为45000平方米,形成一个开放的城市广场。展馆可同时容纳7000名观众。

高耸的国家馆与在地面上水平展开的地区馆相呼应,以体现东方哲学中“天”与“地”的对应关系。同时,国家馆的整体造型以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栱为来源,并从夏商周的青铜器中吸取了灵感。在地区馆的外墙上,还采用了中国古老的叠篆文字传递二十四节气的信息。

中国馆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以符合环保的理念。所有的门窗使用的是低辐射镀膜玻璃,反射热量的同时还能降低能耗。顶层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净化雨水,以冲洗卫生间或车辆。

展馆于2007年4月25日开始面向所有华人建筑师征集建筑方案,最终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的“东方之冠”为主,并吸纳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简盟工作室和上海建筑设计院的“叠篆”方案以及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龙”方案。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园区中最重要的场馆之一,世博会结束后,中国国家馆将永久保留。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其特征是既_______又_______。

解析:这道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与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辨识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要善于抓住中心句。选文第一、二、五自然段的中心句非常明显,并且使用了生动的语言,考生可以据此归纳出说明对象与特征。

参考答案:中国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体现(符合)环保理念。

2.第三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解析:这道题着重考查考生辨识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说明方法比较多,主要有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不同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不同的。列数字的作用是具体准确;打比方的作用是生动形象;举例子的作用是具体真切;分类别的作用是条理清楚;作比较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下定义的作用是科学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诠释的作用是通俗易懂;摹状貌的作用是形象化描摹事物;画图表的作用是直观形象。在回答问题时,考生必须将说明方法的这些作用要点,结合具体的说明对象及特点来加以说明,这样才能回答到位。本题要求考生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从语段中大量数据的运用,考生便能很快判断出此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考生只需要结合文段对其作用加以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通过具体的数据,准确详细地介绍了国家馆和地区馆的建筑面积之广、体积之大,体现了中国馆雄伟的气势。

二、(2010年山东省济宁市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阅读的愉悦

□李国文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具有强大的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

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

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慢慢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便中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2月2日)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解析:这道题着重考查考生提取文章中心论点的能力。一般说来,议论文的论点在原文中直接表述出来。或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或开头提出论点,或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解答此题,可运用位置提取法,按标题——开头部分——结尾的顺序找论点。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后发现:选文题目是全文内容的概括,开头由古人“开卷有益”与“敬惜字纸”引出话题,那就从结尾部分里找。很显然,本文的论点出现在倒数第二自然段。

参考答案:阅读能够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广泛的愉悦。

2.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

解析:这道题着重考查考生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考生要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首先要潜下心来,仔细读文,只有读懂才有可能理清论证思路。然后考生遵循这样的解题思路:一是弄清“阅读的愉悦”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二是弄清全文共有多少段,三是思考每段的内容是什么,段与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了解这些结构特点,有助于考生迅速地掌握文段的思路,据此归纳出论证的过程。

参考答案:要有选择地阅读,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要广泛阅读,提高识别良莠的能力;要多读书,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3.在阅读中,我们如何获得自由,享受快乐?

解析:这道题着重考查考生对论据的概括能力。概括论据,是议论文阅读的“常规”作业,概括时应做到要点全面,语言简洁。

参考答案: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的自由,便是阅读的快乐。

4.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这道题着重考查考生对论证方法的准确识别并体会其作用的能力。要辨识论证方法,考生就必须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在平时学习中,考生应基本了解这几种论证方法的特点及其作用。在此基础上考生可以根据其特征进行辨识。题目要求在第四自然段中识别,并没有提及多种论证方法,那就重点品味该段,便能确定一种你最有把握的论证方法,然后仔细揣摩其作用。

参考答案:第四自然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法;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5.从这篇文章中,你获得了怎样的阅读启示?

解析:这道题着重考查考生围绕文章的观点进行探究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考生应紧扣选文的中心和材料,并能联系自己的阅读实际谈出感受或启示,不要泛泛而论,做到言之有理、有据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要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要选择地阅读,在阅读中提高自己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读书的真正愉悦。

【综合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追求智慧

□佚名

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有所追求。有的人追求财富,有的人追求权力,有的人追求知识,有的人追求艺术……正是我们都有各自的目标,这个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几乎所有的人都追求财富,想过舒适的生活。应该承认,这是一种高尚的追求。人生来不是为了受罪的,而是为了享受生活。拥有财富,摆脱贫穷的阴影,是我们每一个人追求的目标。只要收入是合法的,我们都可以理直气壮地消费自己所创造的财富。

有的人追求权力。与财富相比,权力可能更具诱惑力,因为权力有时候比金钱更有用。权力更是一个人神秘力量的象征。历史上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一旦失去权力,就变成了一个个可怜虫。拿破仑说:“从伟人到滑稽小丑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如果有能力在实现自己抱负、证明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能够造福人类,这样的人也是令人钦佩的。至于搞歪门邪道那就另当别论了。

说到底,任何追求莫过于对智慧的追求。没有智慧的人,缺乏一个独立思考的大脑,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你就是给他一个帝国,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他也不见得能够守得住。相反,拥有智慧的人却可以创造一切,白手起家是许多英雄的标志。一个人拥有多少智慧,他就能创造多少价值。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有学问不见得有智慧。有的人口若悬河,学富五车,夸夸其谈可以,做事却一塌糊涂。这种人可称之为“有学问的无知”。英国著名作家哈兹里特说:“我们若要想了解人类天才的力量,那就应该阅读莎士比亚;我们若要看看人间学问的毫无意义,那就不妨研究一下注释莎士比亚的那些作家吧!”莎士比亚没受过系统的教育,但他却写出了天才的作品;而那些作家只会作注释,却写不出闪耀智慧之光的只言片语。

人生最重要的,是拥有一颗思想的大脑。我们的每一个思想都珍贵无比,因为它是我们自己的。做聪明人比做傻子强,富裕比贫穷强,这是绝对的真理。我们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和大自然交流,观察社会,思考人生,使自己聪明起来,做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时刻准备着人云亦云,当一个应声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拥有智慧,过上有价值的一生。

(选自《时文选粹》南方出版社2009年6月版)

[赏析]

这篇文章中心突出,针对性强。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误区,形象而准确地阐述了智慧的内涵及追求智慧之重要。文章采用了纵向结构,即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开头提到四种追求,然后论及两种追求,最后集中到一种追求,范围由大到小,问题越来越集中,体现了内容上的递进性,写得有条有理,使重点突出,中心明确;即使在论述前两种追求时,也是正反兼顾,十分客观。另外,本文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又以对比论证法为主,通过比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发人深思,很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训练]

1.文章第一自然段提到各种追求的内容,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不超过20个字)

2.文中认为“追求财富”与“追求权力”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这二者与“追求智慧”又构成关系,这种写法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自然段“有学问的无知”中的“有学问”是专指___________,“无知”是指___________,可见,这个短语看似矛盾,其实是极具哲理的。

4.亚里士多德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句话沿用至今,已远远超出了它的本义,“支点”通常是指___________,“撬动地球”又是指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本文采用纵向结构,由话题发端到铺垫衬托,由两种追求到第三追求,最后总结全文,层层递进深入。

B.作者把莎士比亚与注释莎士比亚的作家放在一起进行议论,是因为他们有共同之点,都是有学问有智慧的人。

C.本文运用了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喻证法等多种论证方法,而又以例证法为主,很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D.文中所说的“智慧”的含义很丰富,包括有一个独立思考的大脑,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写出天才的作品,等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将兴趣进行到底

□葛玲玲廖奎斗

2010年,台湾魔术大家刘谦亮技央视春晚,再度倾倒了全国的电视观众,掀起一阵魔术热。7岁那年超市的一次偶遇,让刘谦对魔术产生了兴趣,魔术的神奇魅力深深吸引了他。他着了迷,日思夜想,反复琢磨,“魔技”不断提高。12岁那年,刘谦获“台湾儿童魔术大赛”一等奖。从此,他领悟到“只要努力做一件事情,就会有回报”。终于,在兴趣的引领下,执著的刘谦,年纪轻轻就成了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魔术师之一。

兴趣是刘谦的成功起点,将兴趣进行到底是刘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引导一个人成功的巨大力量。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我们的教师、家长是深谙此理的。因此,他们总是千方百计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可是,在现实中,人们的着眼点却只放在了“激发”孩子的兴趣上,把“兴趣”当成引起孩子有意注意的手段。心理学上讲,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也就是说,兴趣不仅是一种有意注意,更是一种探究事物奥秘、催人奋进的力量。它需要外界的刺激,更重要的是源自内心的强烈需求。如果只看到兴趣的“外在吸引”,而忽视了其“内在需求”,那只能使孩子的兴趣浅尝辄止,不能持久,也无助于敦促孩子的学习与进步,更无法引领孩子走向成功。

兴趣不是孩子学习的入场券,而是承载孩子事业远行的飞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孩子兴趣的激发,而要注重挖掘孩子兴趣的内在需求,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要培养孩子持久的兴趣,就要找准孩子的兴趣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帮他们点燃兴趣之火。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逼趣”。为了考试加分,强迫孩子去学钢琴,学奥数,学舞蹈……把兴趣强加给孩子,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二是“杀趣”。比如,无论孩子对足球多么热爱,也不论孩子有没有足球天才,只要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一律统统封杀,不允许孩子涉“足”。这种做法很可能就把中国的“马拉多纳”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英国人塞缪尔·斯迈尔斯说过:“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与其兴趣有关的领域里采取惊人的举措,取得巨大的成功!”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教育的要义就是要探寻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给孩子的兴趣发展提供广袤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让兴趣引领孩子前行,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选自《教育时报》2010年3月10日,有改动)

[赏析]

这是一篇论说文,开篇结合时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通过列举刘谦的事例引出论点:“兴趣是成功的起点,将兴趣进行到底是成功的关键!”;接着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阐述。譬如,运用引证法,一是直接引用了爱因斯坦、塞缪尔·斯迈尔斯、孔子和蔡元培等经典语录阐述“将兴趣进行到底”之重要,二是间接引用,将引语化入作者的语言之中,浑然一体,如,“如果只看到兴趣的‘外在吸引’,而忽视了其‘内在需求’,那只能使孩子的兴趣浅尝辄止……”等,文章有针对性地运用引证法,有助于证明作者的观点正确可信。文中还运用了比喻论证法,譬如,“兴趣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入场券,而且是承载我们事业远行的飞船”一句,用“入场券”比喻对学习产生兴趣,开始认真学习;用“飞船”比喻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文中运用喻证法,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从而使读者更容易领悟理解,乐于接受。

[训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兴趣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入场券,而且是承载我们事业远行的飞船。”句中黑体的“入场券”“飞船”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

3.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4.文中说“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请认真探究这句话的深刻含意,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50字左右)

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各题。

暴雪冻雨——全球变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筱炽

2008年1月27日下午六时,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红色警报。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三级应急响应。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矫梅燕说:“中央气象台自设立国家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后,第一次发布红色预警信号。这是一次50年来最强的极端低温、雨雪、冰冻的天气事件。”

在肆虐的雪灾面前,许多人充满了困惑,不是说气候变暖了吗?

“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现在是风和日丽、风调雨顺的日子减少了,极端冷和极端热的天气都增加了。总的变暖趋势并没有改变。”广东省气象部门首席专家、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吴兑解释说。“人类正在改变着自然界的收支平衡,自然的承载力正在不断地下降,这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或恶化。”中国气象局前任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多次在不同场合发出警告:“气候变化,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长期热点话题,有可能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回顾2007年,我国气温继续攀升,为近57年来最暖的一年。新疆特强大风吹翻列车;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涝;“黑色三小时”的济南大暴雨;强对流天气频繁,雷击伤亡严重……在降水的同时,有些地方又出现了严重干旱。

新年伊始,雪灾给人们又来了一个下马威。“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大量的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性的降水异常。”著名气象学专家、中国工程院李泽椿院士说,“这次暴风雪发生的气候背景主要与大气环流异常及‘拉尼娜’现象有关。”李泽椿院士说:“造成极端天气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而环流异常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

罕见的天气让干旱著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变成了茫茫雪原。纷飞的雪花给昔日干旱的沙漠披上了4厘米厚的洁白冬衣。据专家介绍,自1990年以来,塔克拉玛干沙漠1月间还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大雪。“2007年11月和12月,我国呈现出明显的暖冬迹象,不过进入今年1月之后,大部分地区温度就突然下降,这跟2006年12月到2007年1月,欧洲、加拿大、美国都遭到了暴风雪袭击惊人地相似。”矫梅燕介绍。

“这两起例子,说明全球气候变暖之后,暖的大气层跟海洋的地表作用以后,将产生出一种异常现象,也就是极端气候现象大量增加,某一个地方在某个时段,会突然变得非常冷。”

全球变暖,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变暖,它是一个平均状况。如何定义全球变暖?是把全球的温度取平均值与过去几十年的平均值进行比较,看高了几度。因为全球大气的能量、质量是守恒的,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就低。全球变暖使得某个地区温度持续异常偏高的话,那么肯定在周围某个地方温度就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极端天气事件,打破这个地区气温异常偏高的状况,好比“不平则鸣”。

(选自《青年文摘》2008年第3期)

[赏析]

这篇文章逻辑严谨,说理充分,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开篇引用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矫梅燕的话,突出强调了2008年春的那场雪灾是50年来最强的一次极端低温、雨雪、冰冻的天气事件,于是自然引出问题:“在肆虐的雪灾面前,许多人充满了困惑,不是说气候变暖了吗?”接着引用专家、院士的论说,从而揭示了本文所要论说的主旨:暴雪冻雨“是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然后运用例证法与引证法,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水到渠成,引出2008年春的那场雪灾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全球变暖这个大背景的影响,二是与大气环流异常及“拉尼娜”现象有关,三是2007年11月和12月,我国呈现出明显的暖冬迹象。全文语言平实之中蕴深刻,朴实之间含幽默。譬如文末的“不平则鸣”一词,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感情色彩,让读者在搞笑之余,受到启示:如果全球变暖使得某个地区温度持续异常偏高,那么肯定在周围的某个地方温度就会下降,出现极端天气事件,从而打破这个地区气温异常偏高的状况,保持全球大气能量、质量的守恒。

[训练]

1.文章第二自然段引用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的话,有何作用?

2.第八自然段中的“这两起例子”是指:(1)________;(2)________。

3.结合文章,说说第九自然段中黑体词“不平则鸣”的意思。

4.依据原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变暖将会使气温逐年升高,每个地方都不会例外。

B.这次暴风雪的发生与乱砍滥伐等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C.气候变化不过是暂时的现象,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影响。

D.全球变暖趋势的一个表现形式是极端气候的大量增加。

四、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妙趣横生话钥匙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小小的一把钥匙,与人类形影不离,是我们口袋中的必备之物,也是隐私的守护神,牵系着千门万户的温暖和幸福。可是你知道吗?钥匙的发展历史亦妙趣横生呢。

人类最早锁门的方式是用绳子打成错综复杂的结把大门绑紧。解铃还须系铃人,绳结只有打结的人才晓得如何解开。传说中的亚历山大大帝是利用我们现在所说的“横向思维”,才挥剑斩断了当时著名的弗里吉亚“戈尔迪亚诺难结”。据说解开此结者能统治整个亚细亚。

此后,人们发明了锁,当然,钥匙也就应运而生了。最原始的钥匙是怎样的呢?考古人员在位于现在伊拉克赫尔沙巴德地区的亚述帝国国王萨尔贡二世宫殿废墟中,发现了一把1.2米长的木制钥匙,这把钥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这种原始的木制钥匙是一种形状类似大牙刷、一头有很多木栓的杠杆。当把钥匙插入锁眼中后,这些木栓就会嵌入锁里同等数量的槽沟中,因此转动杠杆就能打开锁眼。

19世纪中期,这种最古老的锁的结构成为莱纳斯·耶鲁发明弹子锁的灵感源泉。后来发明的弹子锁,所用的是锯齿状的扁平钥匙,钥匙边缘是高低不平的锯齿和豁口,而锁芯和锁体内装有5-6个大小不一的金属弹子作为障碍物,需将钥匙作为楔子把弹子置于同一位置才能打开锁。20世纪的锁,大多以这种弹子锁作为模本。

近年来,为了提高锁的安全性,逐渐出现了很多非常先进的新型锁,比如多孔锁和直边锁等。现在已经出现了电子汽车钥匙、条形码钥匙卡和建立在指纹和眼角膜识别技术上的开锁系统,我们可以用眼睛来开锁,钥匙有望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钥匙在其发展的历程中还创下了几个“世界之最”呢。

迄今为止,世界上锁和钥匙的组合最多的,当属1787年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布拉默发明并申请专利的一种新型套筒锁,它可以有4.7亿个组合。最重的一把钥匙达2吨,这把钥匙长10米,是在2008年由巴基斯坦人制造的。

钥匙在物理学史上曾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752年6月,美国天才发明家富兰克林正在对雷电进行研究,他推测这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于是就进行了一个风筝实验:用金属线将风筝放到电闪雷鸣的云层中,在其末端拴上一把钥匙。这样一来,一旦雨水淋湿了风筝和线,就能观察到手指靠近钥匙时引起的火花。由于有了金属丝和钥匙作为电容储存了部分电流,他并没有触电而死。富兰克林通过这个实验发明了避雷针。

一些极富创造性的人总会把很多常用物品开发出各种不同的用途。一把钥匙经过改良后,可以当作螺丝刀、瓶起子、指甲锉,甚至酒精检测计。如瑞典汽车制造企业萨博公司首创了一款酒精检测钥匙,这把钥匙的顶端安有一个小型检测口,驾驶员在发动汽车前对着这个检测口吹气,一旦该装置检测出的酒精浓度超标,发动机将无法启动。

人类的智慧总能创造出奇迹。未来的钥匙想必更加神奇吧!

(选自“豆丁网”)

[赏析]

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所说明的事物——钥匙,贴近生活,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富有情趣。作者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多种说明方法,运用举例说明能通俗而确切地说明事物,列数字使说明更真切、准确,更有说服力。文章语言简朴,言简意赅,不失为说明文里的一篇佳作。

[训练]

1.这篇选文主要介绍了与钥匙相关的哪些内容?

2.选文第二至五自然段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3.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找出其中两种,并举例说明。

4.第七自然段黑体的“迄今”应如何解释?“迄今为止”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第32-34版

一、1.引出话题,点明题目,奠定基调,领起下文。2.并列关系衬托与对比形成梯度,构成铺垫,突出了论述的重点。3.书本上别人的知识,是空洞的知识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没有实用价值4.条件和机会无穷无尽的力量5.BC

二、1.“将兴趣进行到底”或“兴趣是成功的的起点,将兴趣进行到底是成功的关键!”或“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2.(1)对学习产生兴趣,开始认真学习。(2)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3.通过引用刘谦的事例引出论点。4.示例:我们要不断进步,就必须有持久的学习兴趣。过去。我对语文学习忽冷忽热,影响效果。要取得进步,就应当调动学习积极性,长期快乐。

三、1.(1)说明这是50年来最强的一次极端低温、雨雪、冰冻的天气事件。(2)引出人们对肆虐雪灾的困惑。2.(1)罕见的天气让以干旱著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变成了茫茫雪原。(2)2007年11月和12月,我国呈现出明显的暖冬迹象,不过进入今年1月之后,大部分地区温度就突然下降。3.本指物受不平就会发出声音,比喻对不公平的事情表示愤慨。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全球变暖使得某个地区温度持续异常偏高,那么肯定在周围的某个地方温度就会下降,出现极端天气事件,从而打破这个地区气温异常偏高的状况,保持全球大气能量、质量的守恒。4.D

四、1.钥匙的发展历史,创下的“世界之最”,重要地位及用途。(“钥匙的发展历史”答成“钥匙的类型”也可以)2.时间顺序3.示例:列数字,如:第七自然段“最重的一把钥匙达2吨,这把钥匙长10米”;举例子,如:第九自然段讲述富兰克林利用钥匙发明避雷针的故事。4.到如今或到现在;不可以;这个词语从时间上加以限定,说明约瑟夫·布拉默发明的锁和钥匙的组合到现在是最多的,以后还可能出现更多的,使表达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