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诗意语文去蔽
去蔽——遮蔽 这是两个哲学术语,尖深却很恰当。诗意语文被误读所遮蔽,失去了本来的清纯面貌,脂粉会葬送诗意语文,故要去蔽。语文老师要做的是“去避”,去孩子的感觉之避,思维之避、形象之避、体验之避……拨云见日,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
(一)是什么遮蔽了诗意语文?
1、唯美的教师语言风格
拿我自己的课堂来讲,有许多的排比句。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中,用大量的排比句和生动的比喻或引用诗句。这就是诗意语文吗?这会给人一种定势,话语风格就像《大明宫词》,诗意语文的课堂一定是这样说话的吗?若课堂话语非常朴素,不唯美,就不是诗意语文吗?(例:于永正先生的课,自然而质朴、简单。似乎很难和诗意语文联系,可是于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教师范读,在最后一段,于老师泣不成声,动了真情,台上台下眼眶都湿润了,我在这里读出了于老师的诗意。)
2、相当煽情的课堂氛围
(王老师谈到自己的课:《一夜的工作》——哭哭啼啼 《二泉印月》——凄凄惨惨)
似乎老师和学生在诗意语文的课堂里就必须凄惨,神经过敏。难道没有亲切、幽默、洒脱、轻松的诗意语文吗?
3、繁杂的现代信息技术
似乎诗意语文的课堂怎么也离不开多媒体,煽请的音乐,唯美的画面,诗意语文似乎成了多媒体的情人。
4、对读的偏好
读的偏好是表现的,一定要学生读出感情,老师常用的话语是“把你的什么读出来”,“带着什么来读读”。好像只有这样有表现力地读,才是诗意语文。
5、精致的课堂结构和布局
讲究课堂结构的起、承、转、合。诗意语文的课堂布局很精细、精致、精美。是否只有这样结构的课才称得上是诗意语文?
我认为,正是这些遮蔽了诗意语文,也极有可能葬送诗意语文。所有这样看诗意语文的老师都只带了一只眼睛看诗意语文,哪一只呢?是功利的、技术的、实用的眼睛,正是这只眼睛遮蔽了诗意语文。而诗意语文恰恰是超功利的、超实用的,甚至是超技术的。个人看法:从一定意义上讲,诗意语文似是无用的,但最后追求的是学生一生发展中的大用,最后追求的是无用之用。一个追求蝇头小利的,一个急切地模仿另一个老师的动作、语言的老师,本身就是没有诗意的。
这似乎又产生了另一个遮蔽:有人认为诗意语文太玄,不可琢磨。其实,“玄”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内核,来自道家的“玄”学说。一个人若太功利、现实,一生中没有进入过玄思冥想的境界,其精神生活将是非常枯竭的。个人认为,所有的艺术、宗教、科学均来自于玄学,它是精神创造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