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燕子专列》,你们想听吗”?我满怀激情,面带微笑开始了这节课的旅程。
“想听。”同学们马上积极响应,并做高兴状。我很满意,准备讲故事。
“老师,我知道你要讲的故事就是语文书上的第十一课。”一学生突然站起来打破了这看似和谐的气分。
“我也知道,我也知道……”你一言,我一语,同学们议论开来,教室里好不热闹。这可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我有点儿不知所措,我稍稍停顿了一下,梳理了一下大脑的思绪,先让同学们安静下来,故做惊讶的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我们早读过这篇课文了。”同学们异口同声。
“你们真是老师的好学生,都学会提前阅读了,老师为你们鼓掌。”几句赞赏又把学生们带到了课堂。“那你们就在小组中讲讲这个故事吧,评出你们小组的故事大王,并讨论交流你听了这个故事后知道了什么。”我顺势引导。
事后,我对这件事情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师也应该改一改自己的教学思路了,假如这节课我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入,如:出示生字“专、列”,学生正确读出字音后,再解释这两个字的含义,既让学生理解了“专列”的意思,又激发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欲望,还能把学生的思维拎进课堂,岂不是一举三得吗?可是,由于自己备课的疏忽,忽略了学生的成长、进步,差点儿就被学生给个下不来台,看来,学生并不是总给老师留“面子”的。虽然自己当时灵机一动,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可毕竟让人虚惊一场。为避免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以后的教学,我、我们都该好好动动脑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