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课题就让我琢磨了半天,这个“铃儿”是读儿化音呢,还是分开读呢,想了半天还是觉得儿化音好一些。设计好了教学过程,但是又有一些疑问,于是就在课前和办公室的老师攀谈起来,这下可好了,发现自己设计的问题太多,语言太啰嗦,正在思考怎样浓缩,上课铃响了……匆匆走进教室,先前的流程全乱了,这堂课肯定糟了。前面的字词还是采取的传统模式,读词、解决形近字、多音字等等,接下来就抛给了学生一个很大的问题——默读课文,说说你的体会。2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人举手,我知道问题提得过大了,于是我就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重点的词语和课文的大意,总算把这节课“混完了”,满头大汗。第二课时我准备把文章的重点段直接提出来请学生谈体会,范围一缩小,学生就能说了。奶奶爱冬冬、冬冬爱奶奶等一系列的话题就此展开了。后面我给出了一个问题——文章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用了哪些描写的方法?引出了对话和重点的动词,请学生仿写了对话,一课终了。
最近,数学组在搞研究,探索了新的上课的模式,我听了一节,感受很深。下来后我和语文组的老师也进行了交流,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将读课文的教学模式,可能还不成熟。大致流程是这样的:
1课时引入——自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标出自然段号等)——小组交流(解决生字词、标段落)——抽读、齐读生词——解决形近字——各小组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小组交流谈体会(你读懂了什么)——反馈——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提出问题(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课时复述课文大意(引入)——出示重点问题——小组交流讨论(怎样解答?理由是什么?)——寻找文章的闪光点(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练习(仿写、说话、运用等)——拓展
这种将读课文的模式要求小组合作的效率要非常高,所以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加强小组合作方法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