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的结构层次:
文章层次十分清晰,全文以“长生果”(书籍)为线索,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点题,引出对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回忆。借助一连串的比喻,渲染出少年时代读书生活带给“我”的愉悦之感。第二部分(第3~17自然段)回忆“我”少年时代阅读、写作的经历与感受。其中第一层(第3自然段)是追忆自己少年时代因读书而欢悦的心情;第二层(第4~12自然段)记叙看小画片和上小学时阅读和作文的情况;第三层(第13~17自然段)记叙上初中后,读书和创作的情况。第三部分(第18、19自然段)由追忆往昔转到抒发今天的感慨。首尾呼应,更重要的是将读书、写作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带给人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2、文中“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此句开篇点题,以“特别亲切”一语牵连出“我”少年时代的种种阅读和写作的愉悦感受,与此同时,也表明“我”受到书的滋养,亲历了书给自己的成长带来的种种益处。
3、如何理解“我”读书时“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这里写“我”少年时“好读书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既是事实,又是可以理解的。一则是受年龄的限制不可能很透彻地理解那么多未经筛选的各种书籍,二则是“我”如饥似渴地看,在“不求甚解”中透露出急切,在“囫囵吞枣”中流露着渴望。所以这应理解为少年阅读的迫切及对知识的渴望等,不应理解为读书态度不端正。
4、如何正确地看待课外阅读?
人常说,开卷有益。文中的“我”正是在阅读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且渐渐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但时至今时,我们的阅读须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经过甄别,筛选,选择一些适合自己成长的有益书籍,以正确的态度去有目标地阅读。也就是说,今天的少年有了拥有各种书籍的优越条件,更应具备选择、筛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