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老师一直强调:“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然而,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过度强调阅读的自主性,弱化了教师的主导性;过度强调阅读的多元化,泛化了文本特定的指向性;过度强调阅读的拓展性,淡化了文本语言的解读,因而招来种种诟病。
语文教师如何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简简单单教语文呢?现试撷取笔者最近所上的《别董大》一课中的三个片段加以分析:
片段一:引诗文搭桥,学有方向
师:上个学期,我们学了两首送别诗,谁能背给大家听一听?(一生背诵李白《赠汪伦》)在这首诗中,是谁送谁?又是怎样送的呢?
生:汪伦送李白。汪伦是一边用脚踏地,一边唱着歌送的。
师:噢!李白要走了,汪伦踏歌相送。这份诚挚、深厚的情意,令李白感动不已,于是他无限感慨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立于船头,双手交握,朝着汪伦揖了再揖,眼里噙着泪花,不停地说着:“汪兄,再会!”
(随后,师生复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两首送别诗,为我们描绘了两幅感人至深的送别画面,唱响了两曲友情的颂歌。千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读之仍会深深地感动。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新的送别诗——《别董大》。这首送别诗,又将为我们描绘一幅怎样的离别画面呢?
片段二:品词句涵咏,悟有深度
师:“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读着这样的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满天昏黄的阴云,太阳被云层遮挡,只透出一点点微弱的、惨白的光,仿佛听到了北风呼呼的声音。
生:我仿佛看到大雁被风吹得倾斜着身子,艰难地飞行,仿佛听到了它们急促的喘气声,尖厉的呼唤声。
生:我仿佛看到了雪花漫天飞舞,风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耳边全是呼呼的风声。
师:是啊!千里黄云,漫天飞雪,北风呼啸,大雁横空,即将踏上漂泊之途的董庭兰面对这样的景象,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他的心情很不好……
师:同学们这么了解他,关心他,董大有你们这群知心朋友,一定会感到很幸福。作为他最知心的朋友,高适会怎样做?如果你是高适,你会怎样做?
生:我会鼓励他……
师:同学们真不愧为董大的知己,句句话都说到了他的心里去了。那么,作为他的知己高适,是怎样说的呢?(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原来高适跟我们说的是一个意思啊。大家再想一想,董大这时候会说什么呢?
……
片段三:借实践内化,练有成效
师:学完这首送别诗,相信诗中那黄云蔽空、飞雪漫天、北风吹雁的景象已经清晰地刻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诗人那昂扬雄壮的豪情也深深地感动着你我。现在,让我们做几个小练习,进一步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出示练习(要求至少完成一项,也可以完成两到三项):
1. 找你的好伙伴,把这首诗背给他听,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 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发挥想象,将诗歌改写成一则短文。
3. 请你找一个小伙伴,两人合作将高适与董大分别的情景演一演。
(汇报略)
评析:
这堂课的特点,我自己概括为三个“简”:
第一,目标简明。我以为,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没有必要非得把一首古诗上得那么厚重,那么玄妙。而应让学生在读读、背背、说说、议议的过程中,弄懂诗句意思,体味诗歌内容与情感,让学生在与文本、与作者、与教师和同伴的对话中,提高理解能力与审美情趣。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弄懂诗句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方法简便。整堂课,没有多媒体展示,没有活动表演,也没有小组讨论,有的只是静静地读、静静地思,只是巧妙地勾连,智慧地引导,扎实地训练。仅仅简单的一问“读着这样的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大大拓展了学生依据文本进行再造想象的空间,使丰满的画面、鲜活的人物、真挚的情感均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学生心中“立”了起来,可谓“字立”而“人立”。对几首送别诗的巧妙勾连与精当的板书,则为学生确立了知识框架,将学生对送别诗的认识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第三,过程简约。整堂课的教学,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1. 拓展文本,铺设台阶。通过复习第八册所学的两首送别诗,明确学习送别诗应首先了解诗中谁送谁,怎样送的,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既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又营造了教学的“情感场”,为下面的学习铺设台阶,还利于学生将几首送别诗进行有机整合,一举数得,别具匠心。
2. 对话文本,再现意象。在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学生与文本、与教师进行了有质量的对话,将简约的语言展现为丰厚的画面和文字,文本的内蕴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学生的情感之弦逐渐被拨动,最终与作者一道形成和谐共振。
3. 内化语言,主动建构。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的练习既体现了一定的梯度,又兼顾了学生的个性。结课环节出示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读、背,布置了“再找一些送别诗读读、背背”的课后作业,将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外。整个课堂教学酣畅淋漓,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