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味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语言美,并学习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 。
2、学生自主诵读、体验、感悟、评价本文的主题思想,并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等活动,获得选材和语言表达的技巧 。
3、促成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伦理意识的形成,进而获得有益的生命启迪。
二、教学重点
体味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语言美,促成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伦理意识的形成,进而获得有益的生命启迪。
教学步骤
导入课文
散步是我们生活当中普普通通的生活现象,通过散步,我们不仅放松了身心,而且增进了家庭中每个人的亲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描写的就是这样一幅和谐温暖的散步图。
听读全文,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霎时 拆散 委屈 嫩芽 分歧 粼粼 熬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本文出现了哪些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
指名学生回答;然后明确:文中出现的人物是一家三代四口,母亲、我、妻子、儿子,在南方初春的田野,外出散步的事。
2、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概括。)
指名学生回答;然后明确:在散步过程中,遇到了两条路,母亲和儿子为走哪一条路发生了分歧。
3、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指名学生回答;然后明确: 一切都取决于我。“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4、解决分歧中,体现了我的什么情感?
学生讨论,指名学生回答,然后明确: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孝敬,体现了“我”爱幼更尊老的情感。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了。孩子还小,伴他的时日还长。实行这个原则以后,家庭就和美了。
5、母亲为什么要违背我的决定要走小路?
学生讨论,指名学生回答,然后明确:母亲的改变好像有悖常情 ,但细细一想,这个改变不正是体现了老人对孙辈的温和、谦让与体贴吗?
6、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回答;然后明确:这是一幅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散步图,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一曲真善美的颂歌。
一幅真善美的和谐幸福家庭亲情图:
母 子 情
夫 祖
妻 尊老爱幼的亲情 孙
情 情
7、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分析文章中四个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指名学生回答,然后明确:
我:孝敬老人,疼爱儿子。
母亲:温和、善良、谦让,对孙子充满疼爱之情。
妻子:贤惠,善良,对婆婆温顺孝敬。
儿子:活泼、可爱、听话。
8、怎样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学生讨论,指名学生回答,然后明确:
“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9、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讨论,指名学生回答,然后明确: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10、本文的语言特点: 文章具有人性美、诗意美和语言美
人性美:文中的一家人真诚善良,温和、谦让、体贴,是真善美的典范 。诗意美:景物描写蕴涵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给人的感受是诗意般的美。 语言美:文章语言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韵味无穷 。
11、多角度理解本文主题
赞美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围绕亲情,歌颂了母子情、祖孙情、夫妻情 ;
珍视生命,讴歌生命力 ;
体现了中年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告诉人们好风景往往在人不易到达的地方;
真情体验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
青春和生命都会消逝,友情的绿叶也会凋零,成为回忆,唯有亲情永不改变。它好似一缕冬日的阳光,带给我温暖;好似一席夏日的凉风,带给我清爽;好似一杯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全文总结
亲情是人类一种最高尚的情感,是最真挚,最无私的。正是因为亲情的无私和伟大,正是因为有着为维护亲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生命才得以生生不息的流淌。让我们一起树立“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道德观,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珍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份美好,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履行我们各自的使命。
课外阅读
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毕淑敏的文章《孝心无价》,写一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