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鸿门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鸿门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本文编排在苏教版“寻觅文言津梁·仔细理会”板块的第二篇,编者的意图,一是学习本文积累文言知识,二是从“仔细理会”里反映出对研究性阅读赏析的要求。教学中,本文和《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一样,通过学习,一是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我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二是研究人物形象,三是进一步了解《史记》的人物描写及语言特色。因为本文和上一篇一样,比较浅易,教学时还是让学生多读,使用工具书,再多读增进理解,形成积累。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历史知识。

2、积累文言知识。

3、研究人物形象,继续研究《史记》的人物描写及艺术特色。

教时安排:2教时

第一教时

要点:了解有关历史知识,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积累文言知识一

过程:

一、导入(以“鸿门宴”一词的来由引入。今天“鸿门宴”的含义是含有某种杀机的会晤。)

二、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

秦始皇创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朝,由于对农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战旗一举,应者云集,反秦怒涛遍及中原。在农民起义的高潮中,刘邦和项羽,也于同年九月起兵江东,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当时刘邦48岁,项羽24岁。不久,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世代楚将”的项梁,为了招纳人马和形成旗号,采纳了范增“复立楚之后”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人定关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统率南路军先于项羽人关破咸阳,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今陕西长安县的白鹿原);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毋内诸侯”。十一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的项王营),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

为何两支反秦势力,突然剑拔弩张,厮杀起来?这有着极为深刻的原因。原来,刘、项各自都有南面称孤之心。想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十分羡慕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在公元前210年看见秦始皇游会稽时,也曾颇为自负地过:“彼可取而代也!”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必然拼死相争。果然,秦王朝覆灭后,刘、项之间的矛盾便逐渐趋于激化。刘邦先人咸阳后,本来“欲止宫休舍”,只是听了张良“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史记·留侯世家》)的劝戒,才“还军霸上”。但离咸阳之前,极力制造“吾当王关中”的舆论,以期得到父老、豪杰的支持。后又采纳鲰生的意见“距关”,这表明刘邦做关中王的欲望是十分强烈的。而项羽对关中王也早就馋涎欲滴,又有四倍于刘邦的兵力,故骄横不可一世,宁可负约也要把关中据为己有。因此,刘、项之间大规模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势不可免。《鸿门宴》便是“楚汉相争”的第一个回合。

所谓“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06年十二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楚汉相争”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鸿门宴名为“宴会”,实为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生动地对比了斗争双方策略高下的悬殊,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

三、出自于本文的成语或典故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表面在做这件事情,实际上另有目的。)

彘肩斗酒 ——?( 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

发指眦裂——?(激动愤怒到极点。)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

劳苦功高——?(有劳苦,有功劳。)

鸿门宴——?(今天“鸿门宴”的含义是含有某种杀机的会晤。)

四、和课文有关的古代文化常识简介

山东:战国至秦汉间一般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河南:黄河以南。

河北:黄河以北。

关中:战国至秦汉间一般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东向坐:向东坐。

坐席: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再拜:古时常礼,两拜稽首称为“再拜”,是大礼,有时亦为敬辞。

竖子:贱称,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司马:官名,一般为军事官员。

跽:长跪,双膝着地,上身挺直。是准备起身的应急状态。

五、朗读课文

1、读音提示

鲰(zōu) 卮(zhī) 卻(xì) 戟(jǐ) 彘(zhì) 眦(zì) 跽(jì) 芷(zhǐ) 欲王关中(wàng) 道芷阳间行(jiàn) 樊哙(fán kuài) 刀俎(zǔ) 玉玦 (jué) 郦山 (lì) 杯杓(sháo)

2、通假字提示——试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距关,毋内诸侯(距,同“拒”,把守。内,同“纳”,接纳,使进入)

秋豪不敢有所近(豪,同“毫”,鸟的毫毛)

张良出,要项伯(要,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背叛)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

令将军与臣卻(卻,同“隙”,嫌隙)

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啗,同“啖”,吃)

3、朗读课文

四、积累文言知识

同学之间一对一,一个翻译,一个听,不懂的问周围的同学或者查工具书,将最后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下一课上提问。

第2教时

要点:积累文言知识二,并练习

过程:

一、继续积累文言知识

1、请解释下列加线的来自课文中的字词:

旦日飨士卒——妇女无所幸——素善留侯张良——为之奈何——距关,毋内诸侯——足以当项王乎——臣活之——吾得兄事之——约为婚姻——籍吏民——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戮力——不自意——数目项王——以身翼蔽沛公——欲止不内——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细说————未辞也——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何辞为——谨诺——道芷阳间行——不胜杯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拔剑撞而破之——参乘

(犒劳。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叫“幸”。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相处很好。怎么应对这件事。据守。抵挡。使动,救活。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儿女亲家。登记。异常情况。亲自,谢罪。使动,带着。并力。想不到。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眼示意。名词作状语,像鸟翅膀那样。使动,阻止。全部。尽。使动,使之为王。小人谗言。告辞。小的细节,小的谦让。语气助词,呢。遵命。名词作状语,从小路。受得住。责备。使动,击破。护卫的人)

二、翻译课文

(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他的)国相,(相所有的)珍珠宝器都归为自己所有。”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打败刘邦的军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爱好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你)赶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项羽这边的左尹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平时和留候张良友好。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不要跟从(他们)一起送死。”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张良说:“谁替大王献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就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你和他,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的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于是张良到军门外去见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样?”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樊哙说:“这太紧迫了!请让我进去,和他们拼命。”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军门。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让他进去。樊哙侧举盾牌一撞,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揭开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坚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立起,站着(一口气)把酒喝了。项羽说:“赏给他一只猪腿。”(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半生的猪腿。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起来。项羽说:“壮士!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怀王曾经和诸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者以他为王,现在沛公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占有动用,封闭了官室,退军驻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出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像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已经灭亡的秦国的后继者啊!我私下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项羽无话可答,说:“坐吧。”樊哙跟着挨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顺便招呼樊哙(一道)出去。

刘邦已经出去,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召呼刘邦(回来)。刘邦(对樊哙)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像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于是就走了。就叫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谢。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些什么(礼物)?”(刘邦)说:“我拿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对玉酒杯,要送给范增。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你替我献给吧。”张良说:“遵命。”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隔四十里。刘邦丢下随从的车子、人马,离开这儿,独自一人骑马,同持剑拿盾徒步跑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起,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逃走。刘邦(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刘邦已经走了,(估计)抄小道(已经)回到军中,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前来)告辞。谨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对,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敬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鸿门),已经回到了军中。”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

三、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表达作用,并回答有关问题。

(1)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句中的“而”和“然”如果取消,并不影响句子的通畅,但细细品味却又不能取消。这两个词有什么作用?

(“而”这个连词的使用,形成短暂的停顿,可以突出“戮力”,可以强调互相间的合作关系; “然”可以突出转折关系,表明自己先人关完全是意外的,是自己想都没有想过的事。)

(2)项王按剑而跽日:“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句中加点的“者”,按一般习惯是不用的,为什么这里要特意用这个“者”字?

(“者”既可以突出樊哙的身份,又可以暗示樊哙有过人之处。)

(3)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这句话中的“耳”字能否改为“也”?最后的“也”字能不能取消?

(“耳”在语气突出轻视的意味,言下之意,本以为大王你和“亡秦”是截然不同的,想不到竟然如出一辙,“也”表强调,表示自己设身处地为大王着想。)

(4)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什么范增对项庄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句话时没有用“矣”,而在这里要用一个“矣”字呢?

(范增当初对项庄说这句话时是在鸿门宴中,是假设式的叙说;说这句话时,是鸿门宴结束后,是对结果的严重不满和感慨,也是对事情发展极为失望的推断。语气上很强调。)

四、预习课文,思考问题,准备下一堂课交流:

1、作为一个军事集团的领袖,项羽在这场鸿门宴中有哪些地方做得欠缺?

2、刘邦在这场鸿门宴中怎样化被动为主动的?

3、樊哙闯宴是如何表现的?他对项羽说的一番话和刘邦的说法有什么同和异?朗读品味其中的对话,作出你的评点。

4、《鸿门宴》一开始就说:“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这说明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项羽处于绝对优势,刘邦处于绝对劣势,为什么后来刘邦转弱为强、最终胜利,项羽由强而衰、最终失败呢?

5、《鸿门宴》中“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立诛杀曹无伤”一部分近千字的内容,在《汉书·高帝纪》中只有不到两百字。试比较阅读,说说《鸿门宴》这样细致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羽因留沛公饮。范增数目羽击沛公,羽不应。范增起,出谓项庄曰:“君因击沛公,杀之。不者,汝属且为所虏。”庄入为寿。寿毕,曰:“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因拔剑舞。项伯亦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闻事急,直入,怒甚。羽壮之,赐以酒。哙因谯让羽。有顷,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置车官属,独骑,与樊哙、靳强、滕公、纪成步,从间道走军,使张良留谢羽。羽问:“沛公安在?”曰:“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脱身去,间至军,故使臣献璧。”羽受之。又献玉斗范增。增怒,撞其斗,起曰:“吾属今为沛公虏矣!”( 选自《汉书·高帝纪》)

6、试结合课文,再参阅下面的附录,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对项羽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附录:……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然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第3教时

要点:赏析人物和《史记》特色。

过程:

一、赏析人物。

(一)完成上一节课的问题讨论。朗读有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先自由组合讨论,再班级交流:

1、作为一个军事集团的领袖,项羽在这场鸿门宴中有哪些地方做得欠缺?

(1、低估刘邦未来的威胁,缺少政治远见。2、轻信刘邦的甜言蜜语,缺少清醒的头脑。3、当断不断,意气用事,不能把握机会。4、缺少政治家的谋略和魄力,多妇人之仁,喜沽名钓誉。5、自大傲慢,喜欢别人奉承。6、缺少心计,信口开河,随便暴露军事秘密。7、不听谋臣建议,遇事自作主张。8、反应迟钝,应变失当(对樊哙闯宴居然那样对待)。9、口拙,不善表达(被樊哙的一番假言说得无以应对)。10、不会用人,不知己又不识人(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 )

2、刘邦在这场鸿门宴中怎样化被动为主动的?

(1、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军事力量的不足,避免军事冲突。2、凡事向谋臣讨计。3、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笼络人心,化敌为友。4、善于伪装欺骗,收敛锋芒。5、说话谨慎,言语得体。6、内部团结,亲信得力。7、当机立断,措施恰当——主动上门谢罪、逃宴、杀内奸。)

3、先朗读:“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枣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再回答:樊哙闯宴是如何表现的?他对项羽说的一番话和刘邦的说法有什么同和异?朗读品味其中的对话,作出你的评点。

(表现:1、毫不忧郁,决定进入。2、遇到阻挡,推倒卫士,强行闯入。3、喝酒吃肉,以示武侠个性。4、话中有话,恭维中夹着指责。)

(相同之处:说话的内容一致,对刘邦和项羽的关系的认识一致,吹捧项羽的态度一致。用假话骗人的做法一致。

不同之处:一是为自己辩解,一是指责对方失信;一是在澄清“真相”,一是向对方提出要求;一是可怜低下,一是慷慨激昂。从措辞看,也有区别,一称“将军”,一称“大王”;一说“秋豪”,一说“豪毛”;一说“籍吏民,封府库”,一说“封闭宫室”。这体现了两个人不同的身份、个性和情势。)

4、《鸿门宴》一开始就说:“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这说明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项羽处于绝对优势,刘邦处于绝对劣势,为什么后来刘邦转弱为强、最终胜利,项羽由强而衰、最终失败呢?

(既有天时的原因,又有地利的原因,但最主要还是项羽和刘邦两人个性的原因,鸿门宴中已经暗示出了他们未来的命运。这就是个性决定人生的道理。)

(二)评点人物语言,咀嚼话中含义

4、“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评点:由怀王的约定立刻转换到恭敬对方,让对方不好发作,假话说到这个份上,绝矣!前后话语,一打三揉,外加甜言蜜语,言语得体,登峰造极。

5、“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评点:“未有封侯之赏”,好象是臣子向主子邀功请赏,话里虽有指责之意,却又把对方奉为主子,自己甘为臣子,话里的身份暗示,对一个喜欢奉承,喜欢尊大的项羽来说,情愿接受。即使面对指责,又何从发作? )

二、进一步理解《史记》的特色

1、《鸿门宴》中“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立诛杀曹无伤”一部分近千字的内容,在《汉书·高帝纪》中只有不到两百字。试比较阅读,说说《鸿门宴》这样细致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羽因留沛公饮。范增数目羽击沛公,羽不应。范增起,出谓项庄曰:“君因击沛公,杀之。不者,汝属且为所虏。”庄入为寿。寿毕,曰:“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因拔剑舞。项伯亦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闻事急,直入,怒甚。羽壮之,赐以酒。哙因谯让羽。有顷,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置车官属,独骑,与樊哙、靳强、滕公、纪成步,从间道走军,使张良留谢羽。羽问:“沛公安在?”曰:“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脱身去,间至军,故使臣献璧。”羽受之。又献玉斗范增。增怒,撞其斗,起曰:“吾属今为沛公虏矣!”( 选自《汉书·高帝纪》)

(历史史料的纂写人,不可能一切事情都能亲历,所以作者需要根据史实进行合理的想象补充,司马迁就是这样做的,这样做可以使事件的展开更加具体,矛盾冲突的过程更加完整,人物性格的表现更加充分和生动。看得出,《汉书·高帝纪》只是根据《史记》辑录了主要内容。)

2、试结合课文,再参阅下面的附录,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对项羽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附录:……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然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作者这种客观地对待人物,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态度非常可贵。)

3、回顾上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分析过的“本文虽是史料的记述,却具有了小说的因素和技巧,试做分析。”结合本文,进一步体会《史记》的文学特色。

(本文突出表现了几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如何把握形势,怎样做人做事: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鸿门宴前、鸿门宴中、鸿门宴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暴露野心,大战在即,力量悬殊,势在灭亡;内部泄密,转机在即,上门沟通,鸿门杀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护卫,樊哙闯宴)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鸿门宴上项羽的傻楞,刘邦的狡猾;樊哙的护主,项伯的卖主)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

三、自我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练习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应怎样解释?它们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3)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5)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

动词使动:使…活

名词作状语:用待兄长的礼节

动词使动:使…跟从

名词作状语:像鸟展翅那样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王)

(二)说说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和今天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找出一些同类的例子,并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1)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这里的四个例子只是古今之变中词义变化的部分现象。在文言文的阅读中要特别注意这类古今异义词。

(三)翻译句子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明天犒劳士兵,(让他们)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

(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四)赏析刘邦和项羽的两首古歌,作出你的评论。

附录:

(一)垓下歌(项羽) (二)大风歌(刘邦)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大风起兮云飞扬,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同时也显露出项羽唯我独尊,埋怨命运,从不反省自己的致命弱点。

公元前195年,刘邦西归途径故乡沛县,与父老乡亲宴饮,席间唱出了这首《大风歌》。刘邦在战胜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当然使他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但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这首《大风歌》就生动地显示出他的矛盾的心情。

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这种悲壮更带上了爱的深情;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这种悲哀更带着对未来的担忧。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个人在历史面前的渺小和感伤。

2、完成《同步导学》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