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作为一种叙事方式
据朱光潜先生考证,西方过去的科学家、哲学家和史学家们很少有象中国史学家司马迁那样写自传的,到了文艺复兴时代才逐渐有人写自传。当时意大利的著名学者维柯(Vico, G.)的《自传》是一部较早的样板。十八世纪初斯,意大利在西班牙帝国统治之下,有一位西班牙贵族泡契阿公爵和一些贵夫人为着表示要振兴意大利的教育和学术,提出了一份“请意大利学者们写自传的建议”,“其目的在改良学校课程和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们”;作为自传的样本,“建议”后面就附载了维柯的这部《自传》。“建议”向自传作者要求:“说明出生时间和地点,父母亲属以及生平一切事件,叙述一切关于他的研究的真实细节。先从语法开始,说明语法是怎样教学的,用的是现在通行的方法还是某种新方法;如果是新方法,是否值得赞成,并说明理由。然后依次对各门技艺和各门科学都这样进行说明。要指出学校和教师的毛病及偏见,或赞赏他们的井井有条的课程表和健全的教学法。不要只说老师教得好坏,还要指出应该教而没有教的。接着他就应转到他自己所研究的那门技艺或科学,说明他所追随的或讨厌的是哪些作家,理由何在;他自己已出版过或正在准备写哪些作品,受到怎样的批评,他自己现在怎样进行辩护,在哪些论点上准备承认错误。请他坦白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有经过应有的考虑之后,才本着宽宏大量的不偏不倚的态度辩护可以辩护的东西。”[i]事实上,维柯的《自传》确实讲述了“老师教得好坏”,指出了老师“应该教而没有教的”,也说明了一个成功的学者年幼时“追随或讨厌某些作家”的理由。
维柯之后,1782年卢梭在法国发表《忏悔录》,卢梭因之被认为是法国乃至欧洲自传的开山鼻祖。“在法国乃至欧洲,自传诞生的确切日期就是1782年卢梭《忏悔录》前六卷的发表。”[ii]不过,按“自传研究专家”勒热讷(Lejeune, P.)的理解,在18世纪后半叶,自传在大部分欧洲国家几乎同时出现。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德国,最早的现代自传自然而然地诞生于虔信派传统,或者是为了发扬它,如荣格的自传;或者是为了批判它,如莫里茨的自传;英国历史学家吉蓬、意大利的阿尔费埃里、美国的富兰克林都写自传。”[iii]卢梭的《忏悔录》顺应了这种潮流并激起了自传创造的热情。自传体裁不是卢梭发明,“但是他一下子挖掘出了它的几乎所有潜能。”他的《忏悔录》有五个特点值得一提:[iv]
1.卢梭大量地使用小说技巧以复现过去:这已经不是谈论过去,而是重建过去;另外,他使用人称叙事的所有方法与读者建立一系列复杂的关系。
2.卢梭是一个寻找自己身份的人。他不满足于说出他对于自己已知的东西,他期望通过自传来重新认识自己。因此,自传写作对他来说是一种充满希望、也充满风险的行为。
3.他发现了个性起源的重要性,对于他的存在的一切开始和源头都给予特别关注。单是《忏悔录》第一卷的构思和方法就足以打乱此前人们对于童年及其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的观念。
4.他追求一种新的个性模式,他在性方面的忏悔的真正大胆之处更多地体现于心智方面,而不是体现于道德和社会方面(突破某种禁忌)。他关注此前一直被忽视的(儿童的性欲)或可笑的(自恋)现象。令他感到如此为难的不是丢脸,而是严肃性。精神分析学在《忏悔录》发现了如此多的素材也就不是偶然了。
5.他阐述了一种自传问题的理论并以此作为实践的基础。
勒热讷认为,卢梭使自传叙事方式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也改变了该叙事方式的历史进程。此后,只要有人准备写自己的生平,就可能会想到卢梭,不管他是想模仿还是想批判他。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每个人自身经历的独特性和价值。“人们也意识到个人是有历史的,他并非生来就是成人。对个性内部的历史性的发现具有不同的形式:在情感方面,这一发现可能伴随着一种怀旧心理,作者渴望回到原初状态,回到失去的童年天堂,这一情感在以前是不存在的;在心智方面,它引发了对个性的发生学研究。自传既可探索丰富的内心生活。还具有另外一种重要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自身的经历是处于社会边缘的,而自传将这种经历转化为一种社会价值,它使内心生活外化,并展示给别人。另外,它可以超越流逝和变化,达到永恒和固定的状态。个人以自己的历史为鉴,通过承担和重新塑造自己的过去,不是试图证明命运的偶然性,而是试图证明命运的必然性。因此自传表现了一种关于人的新的境况,但是对于这种境况所可能包含的令人苦恼和无奈的成分,自传也会带来一种疗治办法。它起到一种平衡作用。”[v]此外,自传在作者和读者间建立起一种新型关系:“阅读变为一种交流现象,文本仅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透明的中介。这一现象已经超越了自传本身。还涉及到许多小说和诗歌文学,但是自传表现得最为纯粹。”[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