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燕国危亡之际,太子丹就请荆轲谋策,荆轲想用樊於期的头取悦秦王,以便行刺,太子不忍,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遂发”)行刺的准备
1、荆轲私见樊於期,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2、入秦行刺的第一件准备工作:函封樊於期首级。
3、入秦行刺的第二件准备工作,求徐夫人的匕首。
4、入秦行刺第三件准备工作,令秦武阳为副。
5、荆轲迟发缘由。
6、太子丹见荆轲迟迟未发,“疑其改悔”。荆轲怒斥太子丹,告别赴秦。
第三部分(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到“终已不顾”)易水送别
1、以“白衣冠”送荆轲,为易水送别,创造悲壮、凄怆的气氛。
2、易水送别,有力地突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和英雄气概。
第四部分(从“既至秦”到“秦王目眩良久”)廷刺秦王
1、秦武阳脸色大变,引起秦国群臣的怀疑,荆轲谈笑而饰,足见超人的勇气、胆量和智慧。
2、秦王被逐狼狈不堪,荆轲行刺一无所惧。
3、写在极短的时间内,秦王殿庭上下混乱,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群臣惊愕,左右呼喊,有动作,有表情,有高呼,有怒骂,组成一幅惊心动魂的场面。
4、身受八处创伤,事败还能“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凛然无畏的性格刻画无遗。
5、荆轲被斩后,威震六国的秦王仍因惊惧而“目眩良久”,其紧张慌乱情状如见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