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说书人》学案

自读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师陀小说的散文化风格。

《说书人》学案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 

 3.品鉴作者在文中投注的情感,通过思考获得感染和熏陶。

 自读导引: 【解题】“说书”是一个曲艺名词。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如宋的讲史、元的平话,以及现代的苏州评话、北方评书等。从广义上说,它还兼指某些有说有唱的曲艺,如弹词、蒙语说书等。“说书人”就是以此为谋生手段的人。 【作者】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师陀,中国现代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谷》《果园城记》(《说书人》最初收集于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中)等,长篇小说《结婚》《马兰》等。192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遂长期蛰居于日军占领的上海。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内容写于这个期间。建国以后,他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曾到河南、山东等地访问,写下的作品主要收入于短篇小说集《石匠》中。1957年后一直是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专业作家。60年代初期,曾专注于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发表了剧本《西门豹》《伐竹记》和小说《西门豹的遭遇》等,颇得好评。  

【背景】师陀的生养地是河南省杞县化寨村,他在那里读私塾,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14岁到杞县县城读小学,后到开封上中学。虽然师陀的代表性作品《果园城记》的背景不是杞县,而是他的一个共产党员朋友赵伊坪的家乡——河南省郾城,但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说:“这是我的果园城。其中的人物是我习知的人物,事件是我习知的事件,可又不尽是某人的写照或某事的拓本。”风景是郾城的,人事却是故乡的,“我不喜欢我的家乡,可是怀念那广大的原野”。1936年,师陀从北京到上海,途中在郾城(果园城的原型)住了半个月,顺便回了杞县,却没有回自己的家里住。这一次的回乡引发了《果园城记》(1938-1946)的写作。对比作者的经历和作品,我们发现,一方面作者不愿也不想回家,甚至过家门而不入,另一方面作品中的乡愁却有增无减:决绝与缠绵就这样纠结在一起。 

 自读探究:

 1.细读课文,找出“我”三次见说书人时的细节描写。

 2.小说中多次写到说书人的长衫,有什么作用?

 3.是怎样刻画“说书人”这一人物形象的? 

 4.“说书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5.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6.你认为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7.作者对“说书”这一职业抱什么态度?为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作答。 

 8.请赏析“天气是很好的,大路上照满了阳光”一句的艺术效果。 

 9.有人评价师陀常用散文笔法来写小说,请你以为例,对这种说法加以简析。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