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题目: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一、《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

(一)简介《孟子》和孟子的生平思想及散文特点

1、关于《孟子》

《孟子》是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一般认为是孟子和他的门徒合著。全书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 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共261章。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重要作品。

2、孟子的生平思想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三十岁左右聚徒讲学,四十四岁开始周游列 国,宣扬“仁政”“王道”,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孟子受到尊崇,被后人称为“亚圣”,与“圣人”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主张实行仁政,抨击暴政(联系学过的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要通过学养保持善性,在道德上具备仁、义、礼、智,能做到“舍生取义”——可以为正义而献身。孟子有治国平 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人的秘世准则。孟子一身正气,决不附和权贵,他称赞“富贵 不能淫(放纵),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

3、孟子散文特点

孟子的文章感情强烈,雄辩有力,气势磅礴。他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孟子的文章善设机(智)巧(妙),引人入彀(诱引论敌进入预先构想的范围处在自己的掌握控制之中而驳服他);善用譬喻,生动说理。

孟子的散文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4、课文背景

课文记录孟子游历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是一篇语录体论辩文。孟子游说齐宣王放弃当时以功伐取胜的霸道,施行王道,从而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主张, 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称“齐桓晋文之事章”(261章之一)。

(二)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

这篇语录体论辩文(通过双方论辩阐明自己的论点),根据论证思路,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提出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即无敌于天下)。

这一部分,由齐宣王问“霸道”,而引起孟子谈“王道”,顺势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中心论点,而下文则将围绕这个中心论点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到‘其若是孰能御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这一部分是分为两层论述的。

第1层(到“王请度之”),从正面论述王有不忍之心。所以行王道,针对齐王“以羊易牛,恩及禽兽”而功不及百姓的情况,说明“推恩足以保四海”,即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这一层中,举“以羊易牛”事,承认齐王有不忍之心而足以王,并进而判定他是恩及禽兽而功不至百姓——未保民,是不能行王道的要害,这是善设机巧,引人 入彀,欲擒故纵之笔。而“力举百钩,不举一羽”;“明察秋毫,不见舆薪”;“挟太山超北海是不能,为长者折枝是不为”均为巧设譬喻,说理生动。

第2层,从反面论述用武力称霸必败,并提出施行仁政保民则无敌,即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这一层中,“缘木求鱼”是巧设譬喻,生动说理。而“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仁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一段论述饱含激情,整齐句式增强了气势,有感染 力。

第三部分具体阐发王道仁政主张。

这一部分,作者扣住“保民而王”的中心,从制民之产入手,具体阐发仁政主张,乃至措施。论述饱含激情,有气势。

2、写作特点

①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全文紧紧围绕中心论述,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论点,结尾具体阐发论点。全文论证结构严谨,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

②感情强烈,雄辩有力。

民本思想为根基,全文含蕴同情及憎恶暴政,不义战争爱护民众强烈的情感,宣传自己的主张,有说服力,且整齐的句式,一气呵成的论述也增强了气势和说服 力。

③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善用譬喻,生动说理。

例子已见内容分析。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8题。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隋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 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 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 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 吏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 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今治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时朝政浸坏, 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隋书·李文博传》)

1、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 知:了解。

B、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 典:经典。

C、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 延:邀请。

D、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 下考:指下等的考核。

2、比较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开皇中,为羽骑尉 ②特为吏 部侍郎薛道衡所知

③道衡为司吏大夫 ④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

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红色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 ┏虽衣 食乏绝,而清操逾厉

┗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 ┗虽日 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

A、两个“恒”字相同,两个“虽”字也相同

B、两个“恒”字不同,两个“虽”字相同

C、两个“恒”字相同,两个“虽”字不同

D、两个“恒”字不同,两个“虽”字也不同

4、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薛公(道衡)生平有高尚的志向,只做正直之事,现在您既然当上了从事,就应该有聚会的心意。

B、薛公(道衡)生平有高尚的志向,只做正直之事,现在您已经当上了从事,所以应该合乎平素的心愿了。

C、您生平有高尚的志向,只做正直之事,现在您已经当上了从事,所以应该合乎平素的心愿了。

D、您生平有高尚的志向,只做正直之事,现在您既然当上了从事,就应该有聚会的心意。

5、①委之臧否 ②清操逾厉

A、①托付他来评论 ②保持清高的操守更加勉励

B、①任命他来评论 ②保持清高的操守更加勉励

C、①托付他来评论 ②保持清高的操守更加严厉

D、①任命他来评论 ②保持清高的操守更加严厉

6、①如指诸掌 ②朝政浸坏

A、①如同手指在手掌上 ②朝政渐渐败坏

B、①如同在手掌上指出它们 ②朝政渐渐败坏

C、①如同手指在手掌上 ②朝政全被坏人把持

D、①如同在手掌上指出它们 ②朝政全被坏人把持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文博“性贞介鲠直”的一组是( )

①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②守道居贫,晏如也。

③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

④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

⑤瞽直疾恶,不知忌讳。

⑥唯文博不改其操。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吏部侍郎薛道衡让李文博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并让他观察自己如何做事,在选用官吏的事情上听取李文博的评论。

B、李文博能保持清高的操守,不胡乱地交往宾客,自己又能用礼法处治坏人,所以人们都很敬畏他。

C、李文博虽明了古今治政得失,然而没有一般官吏的办事才干,调出做县丞,几年不升迁,后薛道衡遇到他,才让他做了从事。

D、房玄龄的话引起了李文博的强烈感慨,并尖锐地指出朝廷混乱的现实,认为应当从根本上治理朝政。

附参考答案、简析及译文

1、B(“典”应作“主管”讲。)

2、C(①句中的“为”是“作为”之义,属动词;②句中的“为”是“被”之义,属介词,此句是“为……所……”被动句式;③句中的“为”是“作为”之 义,属动词;④句中的“为”是“做(事)”之义,属动词。因而只有C项正确。)

3、C(两个“恒”都当“常常”讲;而两个“虽”的意义和用法则不同,前一个“虽”是“虽然”之义,是表转折的连词;后一个“虽”是“即使”之义是表 假设的连词。因而只有C项正确。)

4、C(“公”是房玄龄对李文博的尊称,应译为“您”,“既”应译为“已经”;“故”应译为“所以”,“素心”应译为“平素的心愿”。因而只有C项正 确。)

5、A(“委之”是“托付他”之意;“逾厉”是“更加勉励”之意,译为“更加严厉”不通。)

6、B(“指诸掌”是“指之于掌”,应是“在手掌上指出它们”之意;“浸坏”则是“渐渐败坏”之意。)

7、D(①句是说李文博好学熟知治乱、忠臣烈士之事,③句也是写他熟知治乱之事,④句是写房玄龄对李文博遭遇的同情。只有②⑤⑥句才全是表现其“性贞 介鲠直”的话。)

8、B(B项中“自己又能用礼法处治坏人”是不合文意的,原文为“恒以礼法自处”,是“常常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之意。)

[译文]

博陵人李文博,性情坚定耿直,好学不倦。每次读书读到国家治乱、政治得失和忠诚之臣、建立功业之士,未尝不反复诵读体会。隋文帝开皇年间,作羽骑尉之 官,特别被更部侍郎薛道衡了解,常常让他在厅堂帷幕中翻阅经史一类书籍,并让他观察自己做事。如果遇到治理政务方面的好事,就让他抄写记录;如果选用官吏 疏漏谬误,就托付他来评论。薛道衡每次听到他的话,没有不高兴地听从它们的。后来李文博在秘书内省值班负责,主管校对典籍,他坚守正道,过着贫苦生活,心 情很安定。虽然衣食缺少甚至断了接续,可是保持清高的操守更加勉励。不随便地交往宾客,常常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同辈人没有谁不敬畏他。薛道衡知道他贫 困,常邀请他到自己家中,供应他财物。李文博商讨古今治理政务得失,像在手掌上指出它们一样,然而没有当官吏的才干。他逐渐升为校书郎,后来调出动朝廷作 县丞,于是得到了下等的考核,几年不升调。薛道衡为司吏大夫,在东都(洛阳)尚书省遇到了他,很感叹同情他。于是向皇帝上书让他作尚书省从事之官。在洛阳 时,他曾到房玄龄那里去,房玄龄在大道上送别他。房玄龄对他说:“您生平有高尚的志向,只做正直之事,现在您已经当上了尚书省从事,所以应该合乎平素的心 愿了。近来贬斥邪恶褒奖良善,做这样的事有多少呢?”李文博于是举起手臂高声说:“要使水流清就一定使源头洁净,要使树梢直必须使根部端正。现在政治源头 混乱,即使每天免除十个贪赃郡守之官,又能起什么作用!”他为人耿直憎恨邪恶,不知避忌某些言语举动,都是这类事情。在这时朝政渐渐败坏,官员们有很多贪 赃受贿,只有李文博不改变他的操守。评论的人因此很尊重他。

作文题:以“滋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800字以上,文体不限。

呷 茶

茶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历代名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但少不了的,是手中那一把小茶壶,沏出的淡淡的茶香。

茶香比起酒香,简直不可同日而语。酒要的是烈,是一醉到底的醇香,是不要任何过程的陶醉。茶要的是淡,淡香中散出不易察觉的苦涩,那内敛的气质像极了 我们的民族,茶非中华特有之物,但清茶确是我们的专利。欧洲人倒也喝茶,但他们会在茶中加糖加盐加奶,厚重了许多,却也少了许多优雅。

茶的共性是淡,香,却微苦。然而茶也是分类的。红茶品的是悠香,绿茶品的是回味。沏绿茶,讲究用虎泡泉的水,用西湖龙井的茶,8成开的水浇在茶壶上, 一遍又一遍。

我的最爱便是绿茶。悠扬,内含,淡雅。灯光下,我愿沏壶毛尖,看着杯中袅袅的水雾出神。茶入口的第一口并不香,有些刺激舌头有点青涩的味道。别急着来 第二口、第三口,啧啧舌,是否嘴中已飘出点点甘甜和清香?那种沁人心脾的安适和舒缓,霎时萦绕全身。

呷一口茶,品一品个中滋味。其实,更多的时候,我还是愿意喝浓茶,品品清茶中独特的醇烈。“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闻一多是少有的能欣赏品味浓茶滋味的人。他生活的时代,也不容许他躲在竹林里呷一口清淡的茶,他需要的是经历痛苦和磨难,需要拍案而起,挺身而出,勇敢战 斗。想想他爱苦茶的原因,也许是其中有现实的味道。苦,苦涩得让人的心沉重地滴血。然而,他却没有来得及品出苦后的甘甜。苦茶咽到喉咙的末梢时,是有那么 一种特殊的甘甜的,这种甜非经历过痛苦的人不能经历,非得到过苦楚的人不能珍惜。闻一多为了这种甘甜——未来的光明、和平与民主付于了一生,却未曾品尝就 匆匆逝去。现今生活在这种甘甜中的大部分人却因不曾品尝先前的苦涩而逐渐淡忘了这种甜或是身处其中而浑然不觉,这样的事实是不是也透出了些许淡淡的苦涩?

茶真是样奇怪的东西,没有一种饮料或是别的什么和我们的生活,文化靠得这么近的。

我又在慢慢地呷茶,只觉呷茶时思绪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它们像是手拉着手,排着队在空中跳舞,边跳边问:你是否真的明白了茶的滋味?

我想,这应是一个我穷其一生来找寻答案的问题了。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