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飘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小姑娘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情真意切,宛如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诗。反思整个教学,顾老师注重了情感在此文中的渗透,让学生精读感悟显性的语言文字,更让学生领会到文字中隐性存在的情感、精神,围绕一个“情”字,引领学生进行了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训练,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赏花,引情入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很多人重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所以常听人说,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但这“教学的一开始”是从何开始,是一堂课的开始吗?顾老师是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来确定课的开始的。在教学本课时,在授课前几天顾老师就对同学们说:“春天到了,百花齐放,马路边、校园里、家门前、花店里,随处都可以看到它们,闻到它们沁人肺腑的花香。让我们做个有心人,好好地看一看它们,闻一闻它们,感受一下花香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美妙吧!”教学当天到校后,顾老师把自己准备好的几朵美丽的月季花放在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杯里,摆放在教室的一角,只觉得教室里顿时因这花的存在有了生气。课前,顾老师早早进教室,只见许多学生围拢在鲜花旁,大家有说有笑的,有的还不时地凑近它轻轻地闻一闻,
有的小心地用手摸一摸它,正当孩子们还沉浸在花的幽香之中,满心装满了对它的喜爱之情时,上课铃响了。此时顾老师揭示课题,请学生读一读课题,很多学生都能将课题读得很甜美,很温情,带着对鲜花的无比喜爱之情,愉快地进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可谓是水到渠成。
二、课中“摘花”,融情入文。
课文中小姑娘摘花的动作、神态及和作者的对话是本课教学重点。要紧紧抓住小姑娘摘花时的动作、神态及话语,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惜花爱母,懂事乖巧的美好心灵。为此,在教学文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顾老师紧紧围绕“摘花”一事,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穿针引线,引领学生走近文本,走近人物心灵,产生情感共呜。通过读、思、议、写、说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渗透美好的思想情感。
三、课尾赠花,移情入心
师:柔柔的花儿如绒布般暖人心窝,淡淡的清香如甘泉般沁人心腑。小女孩赠花给妈妈,是因为小女孩有孝心,很懂事。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要赠花给小姑娘呢?
生:是因为作者被小女孩的孝心所感动,所以要赠花给小女孩,帮助小女孩完成送花给妈妈,让***病快点好起来的美好心愿。
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他还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为此,顾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三次赠花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以“与小女孩相比自己对妈妈怎样?”的话题展开去,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谈说之间,逐渐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感受到了母爱的魅力,从而感悟到: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挂在口头上的空话,而应该像课文中的小女孩那样,为妈妈做点什么。这样一来,一方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课文培养、积蓄了情感,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母亲之间的距离,把母爱的种子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里,生动的亲情教育在语文的课堂上活跃。并进一步拓展范围,懂得要关心身边的所有亲人长辈,做一个有孝心、有爱心的人。引领学生要为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使学生懂得让自己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自己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那么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