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喜爱的座右铭?”“思考一切。”¾¾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这虽然是带有一点游戏性质的对话,但却反映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那就是“独立思考”。的确,正如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所回忆的那样:“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我们的基础教育: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个个都是马克思,但如果我们所教育出来的大多数学生能够真正具备思考的勇气、习惯和方法,那将是教育对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所作出的最大贡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进而更想到了,被顾黄初先生视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的语文教育,在这方面应该是大有可为的。
然而,目前至少相当多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却并不十分令人乐观:“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自不必说,即使在一些所谓“启发式”的课堂里,学生也不过是教师思想的俘虏而已¾¾崇拜师长,迷信权威,不善发问,更不敢怀疑;如果说有“思考”的话,那不过是根据揣测老师的“标准答案”而回答老师的提问;至于说像顾颉刚先生所说的“怀疑、思索、辨别”,并提出自己的创见,那就更谈不上了!如此语文课堂教学,焉能培养出新世纪中华民族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早在1984年,万里同志就尖锐指出:“教育当然需要传授知识,把人类已经获得的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继续获得新的知识,善于总结新的经验、发展新的理论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由此,我们提出:语文教师应该善于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
注意:笔者在这里所强调的“思考”,并不完全等同于人们常说的“思维”。积极思维当然是思考的基础,但还仅仅是一般的“想”;而这里提倡的“思考”,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更为深刻、周到的思辨活动¾¾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在此基础上,既尊重老师,更崇尚真理,大胆怀疑,科学探寻,勇于创新。
这个观点,显然并不是笔者的首创。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此早有十分精辟的论述:“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经学理窟·义理》)“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语录下》)“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叶圣陶:《读书二首》)“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盂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顾颉刚:《怀疑与学问》)“读书、独立地思考书中的内容,是思想性滔滔不绝的源泉。不能把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当作不容反驳的道理提供给学生,而要作为不同意见斗争和冲突的结果传授给他们,并让这种斗争和冲突在课后读书的过程中也能继续进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符合学生求知心理,并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因而可以有效地把学生推到主动学习的位置。学生由生疑、质疑,再到思疑、解疑,整个过程充满了积极求知的主动精神,其所获知识印象更深。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符合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无论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其核心都是“语言—思维—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及其相互促进。而离开了学生富有个性和创见的独立思考,这一切都谈不上!语言的千姿百态反映了思维的丰富多采,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体现了能力形成和知识运用方面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际上也是在训练学生科学的治学方法。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无疑是问号。知识传授决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开辟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寻、研究、发展和创造。因此,教会学生的治学尤为重要,而治学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因为教会学生思考,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未来的人生播撒科学精神的种子,为我们国家的未来造就民族振兴的栋梁。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精神,便是怀疑精神。怀疑不是否定,而是不迷信。从人类文明史上看,怀疑是创造的起跑线,是科学的助产士,是真理的磨刀石。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起码的思考能力和怀疑勇气,那么,他们就不可能真正成为未来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更无力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这将是中华民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