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段片断教学案例与反思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百尺小学五年级备课组 徐建芬张志华 朱燕红

一、理论依据与目标: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总是在特定的语文环境中进行的,离开了一定的语文环境,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训练几乎是不可能的。阅读文章,每篇文章的内容不同,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特定的典型情境。字面之义、言外之声、微言深意,用词组句之妙,修饰表达之奇,莫不是在文章的语境中品味、领会,学生的理解就是在这特定的典型情境中的理解。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题,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学习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理解句子里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一段。深刻体会长安街上的我们失去总理的悲痛心情,体会人民爱领袖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感情。

二、片断实录:

(随着哀乐的响起,教师的语速减慢,声音降低,表情严肃,进入悲伤的神情,创设令人伤心的情景。)

师:首都百万人民群众怀着焦急而沉痛的心情,在泪雨与哀号中等啊等,盼啊盼,一直等到夜幕降临,总理的灵车终于开来了。这时人们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呢? (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圈点批画,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师:谁能谈谈自己重点抓了哪些词句,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理解了“不约而同”这个词语。“不约而同”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行动一致。在课文里指人们虽然没有经过商量,但是“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等这些动作是一致的。

生:(抢答)这里还应该联系“好像有人在无声地指挥”来理解。“好像有人在无声地指挥”,其实是没有人在指挥。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来长安街为总理送行的人不计其数。这么多的人,即使有人指挥,行动也很难统一,何况没有人指挥呢?

师:老师与你有同感。那千千万万的人,即使有人指挥,行动也很难一致,现在无人指挥,彼此的行动却这么一致。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分组讨论,研究是什么原因。)

生:我从中体会到全国人民同样爱戴周总理,同样怀念周总理。

生:我有不同意见。说根本没有指挥是不确切的,我认为是有指挥的。只是这指挥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人们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在指挥他们这样做。

师:是啊!只有人们对总理的感情一致,行动才会这样一致。

生:我还有一点补充。这里的“老人、青年、小孩”,从年龄上强调了周总理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与怀念。

师:说得好,同学读书多么仔细,考虑问题多么全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还有什么想说?)

生:我还理解了“眼睁睁”这个词语。“眼睁睁”就是目不转睛的意思……

师:能用“目不转睛”换上读一读,一样吗?

生:“眼睁睁”比“目不转睛”还多了一层意思,就是没有办法,束手无策。

师:那么这里用“眼睁睁”和用“目不转睛”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异同呢?

生:用“眼睁睁”和用“目不转睛”都能表达人们想多看几眼总理的思想感情,用“眼睁睁”还可以进一步表达人们不忍心与总理分别,想把总理永远留住的思想感情。

师:(深情地说)当时人们望着总理的灵车,想着总理那矫健的身躯即将化为灰烬,怎能不心急如焚呢?然而,他们又有什么办法留住敬爱的周总理呢?没有,丝毫没有!“眼睁睁”这个词语把人们这种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稍停顿)

师:是啊,亿万人民群众对敬爱的周总理是何等的爱戴,何等的怀念!就让我们去看一看1976年1月11日的长安街。(课件演示,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当时的真实场面。同学们,假如你就是站在为总理送行队伍里的红领巾,当看到灵车载着总理的遗体渐渐远去的时候,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生:我会说,敬爱的周总理,听说您是被“四人邦”迫害死的,我要把他们抓来,让他们永远跪倒在您的墓前。

生:我会追着总理的灵车跑得很远,很远。一边跑,一边喊:周总理啊,您么这么早就离去了,我们不能没有您啊,全国人民不能没有您啊!

生: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不会忘记您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关心。

生:我要对总理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作家,我要写一本书,让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丰功伟绩!

师:看来,尽管同学们都出生在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以后,但是由于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由于我们在读议中抓住了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词语用多种方法理解,所以大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你们对总理的怀念是深切的,对总理的爱戴是真挚的。

三、简评: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的动态、心情,逼真地再现了1976年1月,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灵车,经过北京长安街时,首都人民群众向周总理告别时的感人情景,抒发了亿万人民群众衷心爱戴和深切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对于现在的小学生,在理解上有相当的难度。而徐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的理解,引导学生想象首都人民送总理的悲壮场面,如临其境,不仅对课文理解得确切,而且小学生怀念周总理感情的流露也是非常真实的。

抓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本意,再联系前后文,准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徐老师在教学中,把“不约而同”“眼睁睁”等词语的义与情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深入其境加深理解,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这是徐老师课堂教学经验的精髓所在。

其次,徐老师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再现1976年1月11日首都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创设了情境,把学生带入那悲壮的场面中去,引导学生动之以情,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敬仰周总理、爱戴周总理、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徐老师还巧妙地引导学生置身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行列中,激发学生把爱总理、怀念总理的思想感情升华到更高层次,学生的思想感情流露,是可信的,真挚的。

总之,学生在徐老师的指导下,在读书的过程中,“悟”出读书方法,学习自解读书。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正确地处理了“文”与“道”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反思:

情境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境教学是沟通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每篇文章都有作者的写作目的,都是为了抒发其情感。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创设利于学生理解与体验的情境,去更好服务教学,以下是片断教学中使用的情境创设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增强有效学习。

没有情感,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运用多种情境创设情境,激起学生阅读全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

1、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字相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开始就播放一段哀乐,把学生带入悲痛、哀伤的气氛中,再进行教学,学生好像置身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群之中,在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就很自然地深化了崇敬和怀念总理的思想感情。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是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本片断开头,播放哀乐,再以教师范读。学生一听就进入了20多年前的长安街,悼念总理的情境中。确实,创设语文情境,播放音乐对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而对音乐的选择,除了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外,则应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选择与之相通的时代之音。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课文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本段教学中,让学生想象是自己站在了长安街上,根据你看到的场面,说说体会。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意象,同时还能很快的进行理解。

3、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学生便豁然领悟。让学生亲眼看一看长安街上的场面,学生的情感马上被激发。

4、运用语言描绘情境: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教师往往能强化情境,渲染情境的氛围,使情境展示的形象更加鲜明,并带着情感的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主动的进入到情境中,产生情感的体验。片断开头教师用低沉、慢速的语言,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悲伤的场面,一下子为整篇课文订下了基调。当然了,不同课文就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有激昂雄浑、温柔委婉、典雅端庄、机智风趣、奇丽繁丰、质朴清新6种。总之,不同的教学语言风格由教师创造性的运用,去编织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图景。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

1、借助图画再现情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我认为同样揭示了文与画之间的关系。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的清楚,感受的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的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的讲述,便于学生充分的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2、联系生活展示情境:生活时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的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章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无论如何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对语文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即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表达对生活的感受。

二、强化情境,突破重点,培养能力。

要使情境能产生作用于儿童心理的良好效应,必须讲究情境的强度,被感知的事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的清晰。因此,在重点词句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激起的情绪,加深内心体验,让学生从材料的字里行间把握关键词句,并通过重点段的学习理解全文。同样,读书也要悟出文章中的传神字语,而作为一个读者对文章神韵的敏锐感受,便是语感。教师应凭借所创设的情境,抓住教材传神之笔,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培养学生品尝语感的能力。

1、要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和创造性思维中,训练学生正确的语感。

2、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吟诵中品味语感,吟诵玩其味,因声求气,因文悟道,传达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受,使训练学生语感的好方法。

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情境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自主、自动的学习。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能使学生容易收到情感的震动,自身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打破以往常规的、单调、固定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资料提供者: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翻译(zidianfy.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翻译 zidianfy.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2014709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