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课文中的民俗风情。
2、品味课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3、体会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限乐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品味课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体会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限乐趣。
三、教学手段
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提出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2、搜集各地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
3、学生互相讲述家乡端午节的风俗。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学生熟悉的端午节风俗导入,并请学生谈谈童年时过端午的趣事,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地引出课题。
2、确立学习目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集体交流,解决生字难词,梳理课文内容,发现疑难问题,由语文科代表收集,交由老师处理)
教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根据同学们在预习中所提出的问题,整理成三点学习目标。
⑴ 了解端午习俗,感受课文中的民俗风情。
⑵ 品味课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⑶ 体会生活中蕴涵的无限乐趣。
现在我们就根据这三点“学习目标”来共同学习。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3、整体把握课文:
⑴ 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教师:这篇课文,同学们在预习时,觉得那些字词是需要重点掌握的?请同学们上来写一写。
两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写生字词。
教师:这两位同学写的好不好?有没有同学要补充?
(学生补充后,齐读生字词)
⑵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
教师:课前同学们进行了预习,你喜欢文章的哪些段落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指名两位学生分别朗读喜欢的段落,并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些段落)
小结:这两位同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很好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朗读效果很好。
⑶ 请同学们边看课文,边思考问题: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那些风俗?
学生发言。
教师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教师:作者家乡的端午节,风俗活动多种多样。请同学们看多媒体幻灯片,欣赏全国各地有关端午节的画面。(让学生说说看图片后引起的兴趣或对生活经历的回顾)
教师:作者家乡的端午节,风俗活动多种多样,其中作者写得最多的,最引以为豪的是家乡的咸鸭蛋。
⑷ 思考问题: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来写家乡端午节鸭蛋的风俗呢?
学生:作者从家乡鸭蛋的名声和端午节时挑鸭蛋这两方面来写。
教师:同学们请看问题,题目问的是作者家乡端午节鸭蛋的风俗,家乡鸭蛋的名声属于端午节鸭蛋的风俗吗?学生:不是。那么,同学们找答案时应该在哪些段落里找?
学生:从第4、5、6段里找。
教师:同学们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问题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哪位同学已经想好了?
学生: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教师:对。作者从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三个方面写了家乡端午咸鸭蛋的风俗。小小的鸭蛋,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这些都是生活的乐趣啊!可是,家乡的鸭蛋再好,再出名,也只不过是鸭蛋而已。时隔几十年后,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依然久久不能忘怀,哪是为什么?
⑸ 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发言。
教师明确:思乡之情、怀念儿时的快乐。
教师:作者通过咸鸭蛋,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品尝出生活的滋味,这就是作者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的原因。
四、品味语言
教师: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他曾经说过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汪曾祺先生在《端午的鸭蛋》这篇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魅力。
多媒体投影:
1、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学生边品味边和同桌交流体会)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爱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在这个环节里,着重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平常生活乐趣,品味汪曾祺的语言,了解其语言特色。)
⑴ 学生甲:“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作者写了鸭蛋的吃法,尤其是一个“吱”字,形象地写出了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
⑵ 学生乙:“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作者运用了古汉语,使文章显得典雅,同时作者写出了了高邮咸鸭蛋与众不同的特点,让人一读,就忍不住想飞到高邮去品尝这人间美味。
⑶ 学生丙:“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里写出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热爱,对家乡的怀念,语言中透着淡淡的幽默。我不禁想起了我家乡特有的民俗──儋州调声。以后可能我也会远离家乡,在异乡工作、生活,但对家乡的热爱也会和作者一样。
⑷ 学生丁:“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面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作者写出了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语言中蕴涵着无尽的生活情趣。
教师:⑴ 一个“吱”字,形象地写出了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可以说是一字传神。例如我们学过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的气息带给了人间,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⑵ 作者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古汉语,不仅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也使文章显得典雅雍容。⑶ 作者的语言中透着淡淡的幽默和自豪感,如“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⑷ 美婕同学在朗读时,准确地把握了作者对儿时生活怀念的情感,读得声情并茂,效果很好。
小结:同学们说得具体、准确、生动。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熔书面语和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教师:作者借小小的咸鸭蛋写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儿时的快乐,让我们领略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和他童年时过端午节的欢乐。现在,同学们也来写写你印象中最深的一件小事或家乡的民俗。
五、大展身手──写作练习
(通过写作练习使学生了解家乡民风民俗和生活乐趣)
多媒体投影:写写你印象中最深刻的童年时代的一件小事或家乡民俗。
两位学生分别介绍了家乡的美食《陵水酸粉》和家乡的民俗《嬉水节》。
教师:陵水酸粉色香味俱全,听了紫婉同学的介绍,我们都恨不得和她共同品尝,一饱口福。保亭嬉水节是黎族人民的一种民俗。在刀耕火种时代,黎族人民用这种方式祈求上苍的佑护,赐予食物、平安和风调雨顺。
结束语:同学们对家乡的民俗、家乡的美食了解得比较透彻,写得很生动,很有趣,发言也很精彩。谢谢大家。
【《端午的鸭蛋》教学流程图】
1、课前预习,解决生字词,提出疑难问题→2、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地引出课题→3、确立教学目标→4、整体把握课文→(①、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②通过朗读,感知课文→③同学们边看课文,边思考问题: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那些风俗?→④思考问题: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来写家乡端午节鸭蛋的风俗呢?→⑤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5、品味语言(在这个环节里,着重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平常生活乐趣,品味汪曾祺的语言,了解其语言特色。)→6、大展身手──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使学生了解家乡民风民俗和生活乐趣)